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谈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作者】 李冬梅
【机构】 滕东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是中学生未来从事创造活动和取得创造成果的关键。人类历史上的一切新事物、新产品,都是从思维的创新开始的。中学阶段是学生创造性思维形成的最佳阶段,作为基础教育主要学科的数学教学对于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呢?
一、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所谓创新意识是人们从事创造性活动的出发点和内驱力,是创造性思维的前提。传统的教育模式是以“应试教育”方式,严重抑制学生创造性潜力的发挥,其突出表现为重在知识的灌输,轻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创新是时代的呼唤,是个人自我发展的必备素质。现在人才标准不但要求知识渊博,而且需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一个国家拥有创新人才多少,将决定经济发展的快慢和科技进步的大小。当学生明白了创新的意义后,他们就会产生强烈的创造动机和责任意识,自觉地为中华民族的全面振兴和为美好的人生去创造。
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成功的前提是学生自己的求知兴趣和能力。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创设好问题情境,设置难易适度、而且是学生想知道的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这样就会激起学生思考,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和求知欲。巧设悬念,提问激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因兴趣而学,因兴趣而思维,并提出质疑,自觉的去解决问题,去创新,调动学生内心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要有目的地提出带有思考性的问题,启发、诱导学生层层深入地去思索,让学生举一反三,教师的每一次引导都要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兴奋状态。
三、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它是创新思维的核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应着重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对同一问题进行思考。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一题多解、一题多思、一题多变,诱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思考和寻找答案,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尽可能独特的解题思路、方法。例如:在教学圆面积公式的推导时,改变以往由教师演示、推导给学生看的旧教法,让学生借助旧知识,主动、积极地探索新知,教师设疑:1、在用圆规画圆时,你是否注意到圆面积的大小是由什么决定的?已知半径,怎样算出圆的面积?2、想一想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你能否利用剪拼法去发现圆面积的计算方法?学生自由剪拼,思维异常活跃,除了书本上的推导方法外,还想出了以下三种拼法:把圆若干等分拼成近似平行四边形、近似三角形、近似梯形,从而推导出圆面积计算公式。为进一步训练学生的思维,接着教师再次设疑:如果不拼,有没有办法推导出圆面积公式?学生思考后,教师拿出一个圆,若16等分后的一份,问:这个近似三角形的底是多少?高是多少?能不能用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经过教师启发,学生思维迸发出火花,三角形的底是πr/8,高是r ,一个圆有16个这样的三角形,所以,S=πr2.通过以上的训练,学生在学习中更加积极,思维更加活跃,思路也开阔了许多,常常能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创造性地提出自己的看法,通过比较多种解法选择出最简捷的一种,思维在训练中得到锻炼,解题思路也不断优化。
四、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坚持启发性原则,提问设疑,强烈刺激学生的学习情绪,活跃思维,产生积极的求知欲望。在课堂教学时教师要注意从“疑”入手,巧设悬念,启发思维,鼓励学生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独立思考、敢于质疑,通过质疑、释疑培养他们多方面、多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创设情境,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激励学生提出批判性质疑。让学生敢于对教师的讲解质疑。能够打破常规,进行批判性质疑,并且勇于实践、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必备的素质。
五、教学联系生活,挖掘创新资源。
初中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有着一定的联系。学生在学习中逐步理解和掌握了书本知识,具备了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时如果能将学生所掌握的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开拓学生创新意识的途径。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相似时,会涉及利用三角形相似测量实际物体的高,或者河流的宽度等类似问题。如可让学生上操场上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原理测量旗杆的高度。这样学生对相似三角形的运用不会仅仅停留在书本上,还会激发学生的动手操作兴趣,引发相类似问题的思考,发现新的创新资源。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数学教学追求的最高目标,教师要相信和尊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努力为他们搭建创新的舞台。教师应不断探索学生创新思维的新方法,尽可能的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这样才能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促进教学的互动,提高教学效率,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所谓创新意识是人们从事创造性活动的出发点和内驱力,是创造性思维的前提。传统的教育模式是以“应试教育”方式,严重抑制学生创造性潜力的发挥,其突出表现为重在知识的灌输,轻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创新是时代的呼唤,是个人自我发展的必备素质。现在人才标准不但要求知识渊博,而且需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一个国家拥有创新人才多少,将决定经济发展的快慢和科技进步的大小。当学生明白了创新的意义后,他们就会产生强烈的创造动机和责任意识,自觉地为中华民族的全面振兴和为美好的人生去创造。
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成功的前提是学生自己的求知兴趣和能力。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创设好问题情境,设置难易适度、而且是学生想知道的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这样就会激起学生思考,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和求知欲。巧设悬念,提问激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因兴趣而学,因兴趣而思维,并提出质疑,自觉的去解决问题,去创新,调动学生内心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要有目的地提出带有思考性的问题,启发、诱导学生层层深入地去思索,让学生举一反三,教师的每一次引导都要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兴奋状态。
三、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它是创新思维的核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应着重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对同一问题进行思考。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一题多解、一题多思、一题多变,诱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思考和寻找答案,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尽可能独特的解题思路、方法。例如:在教学圆面积公式的推导时,改变以往由教师演示、推导给学生看的旧教法,让学生借助旧知识,主动、积极地探索新知,教师设疑:1、在用圆规画圆时,你是否注意到圆面积的大小是由什么决定的?已知半径,怎样算出圆的面积?2、想一想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你能否利用剪拼法去发现圆面积的计算方法?学生自由剪拼,思维异常活跃,除了书本上的推导方法外,还想出了以下三种拼法:把圆若干等分拼成近似平行四边形、近似三角形、近似梯形,从而推导出圆面积计算公式。为进一步训练学生的思维,接着教师再次设疑:如果不拼,有没有办法推导出圆面积公式?学生思考后,教师拿出一个圆,若16等分后的一份,问:这个近似三角形的底是多少?高是多少?能不能用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经过教师启发,学生思维迸发出火花,三角形的底是πr/8,高是r ,一个圆有16个这样的三角形,所以,S=πr2.通过以上的训练,学生在学习中更加积极,思维更加活跃,思路也开阔了许多,常常能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创造性地提出自己的看法,通过比较多种解法选择出最简捷的一种,思维在训练中得到锻炼,解题思路也不断优化。
四、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坚持启发性原则,提问设疑,强烈刺激学生的学习情绪,活跃思维,产生积极的求知欲望。在课堂教学时教师要注意从“疑”入手,巧设悬念,启发思维,鼓励学生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独立思考、敢于质疑,通过质疑、释疑培养他们多方面、多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创设情境,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激励学生提出批判性质疑。让学生敢于对教师的讲解质疑。能够打破常规,进行批判性质疑,并且勇于实践、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必备的素质。
五、教学联系生活,挖掘创新资源。
初中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有着一定的联系。学生在学习中逐步理解和掌握了书本知识,具备了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时如果能将学生所掌握的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开拓学生创新意识的途径。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相似时,会涉及利用三角形相似测量实际物体的高,或者河流的宽度等类似问题。如可让学生上操场上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原理测量旗杆的高度。这样学生对相似三角形的运用不会仅仅停留在书本上,还会激发学生的动手操作兴趣,引发相类似问题的思考,发现新的创新资源。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数学教学追求的最高目标,教师要相信和尊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努力为他们搭建创新的舞台。教师应不断探索学生创新思维的新方法,尽可能的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这样才能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促进教学的互动,提高教学效率,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