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构建初中体育有效课堂的要素与分析
【作者】 邢加涛 尹 珂
【机构】 张店区第三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在《有效教学》中是这样给教学的有效性下定义的:教学的有效性即教学活动对达成教学目标的有效程度。那么依据这条定义我们就能把教学效率理解为:单位时间内教学活动达成教学目标的有效程度。理论上目标完成的程度高、时间用的少那么课堂的教学效率就越高。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的单位时间往往是以一节课40分钟来划分的。如何在40分钟内让学生尽快尽好的完成预定教学目标就成了我们教师在备课授课中应该十分注意的问题。从广义上讲,影响教学效率的因素有很多:教学目标是否准确;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教学手段是否多样;训练强度与量是否合适;队形变换是否合理;学生的求知欲以及器械准备、天气情况、教师心情等等都能成为影响我们课堂效率的原因。我想虽然有些因素我们不能左右,但是在多数情况下我们可以从以下三点下功夫:
一、分析学生兴趣缺失原因,充分激发学生兴趣
在体育课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直接动机的形成往往依赖于兴趣。不论是在体育教学中还是我们的课余训练,学生成绩的好坏,除了自身身体素质相关外,对体育的兴趣成为影响其成绩的主要因素,因此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我们教学成功的灵丹妙药。我总结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兴趣不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学生自身身体素质较差,在课堂上难以完成老师安排的内容或是常常被别人超越落在最后又因此而被别人讥笑从而失去自信心,以至于从内心开始慢慢的讨厌上体育课。
(二)学生自身体育意识淡薄或是受家庭环境、其他科教师影响不看重体育,对体育锻炼的理解不正确,没有认识到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是从事一切其他事情的根本保证。
(三)在球类和田径等项目的技能学习上,老师的教授重点不明确,学生在多次尝试之后仍不能掌握要点从而逐渐失去信心。
(四)课堂纪律差,学生之间相互影响。个别学生引起的话题以及个别同学故意做一些搞笑的动作引起学生注意力转移,兴趣也就随之分散。
那么针对以上导致学生兴趣缺失的几个主要原因,我们就应该在备课授课上运用一些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一)备课时要注意变换教学形式,同样的训练内容多采取不同的练习方式,对于每节课的重点和强度进行合理的安排。避免学生在课堂上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和厌学情绪。
(二)在课的开始部分第一时间运用提问题、设情境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从一上课就带着好奇、带着问题去上课,让学生的思想能一直跟着老师设计的路线走。开始部分的激趣是一节好课的必须。
(三)在基本内容教学中要搞好“三基”,充分唤醒学生的已有技能,让学生能循序渐进的进行学习。在训练科的内容设计上要注重分层,即要注重大面又要注重两头的学生,对待表现欲强的学生要正确引导,给予适当的“能者多劳”的机会,要注意保持这部分学生的好胜心。对待差的学生要多鼓励、多挖掘优点,给予适当的练习内容,让这一部分学生也能尝试体验成功的乐趣,避免让这一部分学生长期处于失败和追赶别人的环境中。对于训练量必须要大的内容多采用分组竞赛、完成奖励的形式激发兴趣,但是在分组上要注意“常换常新”,避免“竞赛疲劳”并注重课堂目标的达成,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
(四)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让学生在教师制定的教学内容基础上展开想象,集思广益,让有才华的学生有一个展示的舞台,争取更多的学生们感兴趣的活动方式。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学生学习正确的体育运动知识同时又能使学生感受到学到新知识的成功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其自信心。
(五)给予积极的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二、通过课堂控制,提高教学效率
对于课堂的驾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注意:
(一)控制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是以教学结果与教学目标的符合程度来衡量的,对于教学目标我们应该进行分层定向,避免学生出现“吃不了,不够吃”的情况。体现在备课本上的往往是某一个教学目标,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根据因人而异的原则,对教学目标有一个相对的分层,哪一部分学生达到哪一层面,我们应该做到心中有数。对于很多技术性较强的内容,不要恪守预定的教学进度,假使出现少部分同学不能准确掌握的情况,宁肯放慢进度也不要以偏概全的赶进度。
(二)教师教学状态自我控制
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情绪和练习反馈对教学进行控制,比如:学生在课上注意力集中、热情高涨,那么就可以按照全计划继续进行,如果是训练课也可以适当的增加部分内容。如果注意力不集中,则说明学生在逐渐失去兴趣,这是就应该及时调整讲解、示范方法和进度。如果学生表现出困惑、畏缩,这是应该降低动作难度,多采用诱导练习、多加鼓励。避免出现有些学生赶不上进度或运动量过大的情况而放弃学习的情况。
(三)控制学生的学习状态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牢牢抓住学生脑海中的“进度”,多采用类似通过比较木块和篮球的滚动来学习前滚翻的模式来进行诱导学习,充分挖掘学生的已有知识来为新授内容服务,比如学生学了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我们在学跳远的时候就可以用在踏板起跳这个环节上,让学生的已有知识得以实践。
(四)在教学中及时、客观、鼓励性的评价也是保证学生学习状态的常用手段。
比如在一堂体育课中有位学生身体协调性不太好,对于一些技术性的动作总是很难完成,这也引来了其他同学的讥笑和嘲讽,我想长此以往必然会影响这位学生的自信心与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所以在课堂上我首先对于那些嘲笑别人的学生进行教育,告诉他们“寸有所长,尺有所短”的道理。然后用更形象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动作来帮助这位协调性不太好的学生争取一些进步,我想哪怕是一点微弱的进步对于他来说也是一种莫大的鼓舞。所以说即使学生的动作错误也不要“一盆凉水泼过去”,多挖掘优点,多鼓励。因为在你鼓励和帮助这些差生的时候对于别的同学在技术上也是在进行巩固提高。
三、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一)教师上课的激情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和对课堂的兴趣。
在体育课中只有积极的、健康的、生动活泼的和谐课堂气氛,学生才能主动积极地、心情愉快地进行学习和锻炼,才能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在体育课中,教师要以饱满、高昂的激情和良好的心境,积极引导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受到感染和启迪,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尽量不要把工作生活中的不愉快带到课堂上,不要把烦恼压抑发泄到学生身上。特别是对那些身体素质相对较差的学生,更要尊重他们。
(二)铁的纪律是完成各项教学任务的保障。
教师能顺利调动学生,把全体学生凝聚成一个集体,教师发出的“口令”如同部队首长发出的作战“命令”一样有效,需要在体育课上建立相应的制度。教师应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符合体育课教学的行为习惯,毕竟体育课课堂与其他学科有较大差异。体育课的课堂在操场上,它是无法封闭的,周边的环境和事物无时不在吸引和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在这样复杂的环境下能够全身心投入体育教学不是一件易事。好的教学方法仍然需要铁的纪律来保障实施。教师需要在学生中建立“威信”,学生才能按照你的指令去完成任务。我个人认为“威信”是由“威”和“信”两方面组成的。教师的业务水平、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处理问题的方法等能使学生产生“信任”。结合铁的纪律和规范制度才能形成“威信”,教师才能让学生在教学中有令必行。这与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不矛盾,没有纪律的课堂是一盘散沙,只有在制度的要求前提下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才能使课堂“乱”而有序,形散而神不散。因为我们的体育教学还肩负着德育教育,德育教育不是空话,它应渗透在我们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在体育锻炼过程中我们获取的不仅仅是增强体质,而是通过这个过程让学生养成不怕困难、勇于拼搏、敢于挑战、尝试成功的优良品质。
参考文献:
[1]肖成全 等编著《有效教学》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6-1
[2]《体育教学效率要素分析》《体育科研》2002年02期
[3]《实施课堂控制策略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
一、分析学生兴趣缺失原因,充分激发学生兴趣
在体育课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直接动机的形成往往依赖于兴趣。不论是在体育教学中还是我们的课余训练,学生成绩的好坏,除了自身身体素质相关外,对体育的兴趣成为影响其成绩的主要因素,因此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我们教学成功的灵丹妙药。我总结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兴趣不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学生自身身体素质较差,在课堂上难以完成老师安排的内容或是常常被别人超越落在最后又因此而被别人讥笑从而失去自信心,以至于从内心开始慢慢的讨厌上体育课。
(二)学生自身体育意识淡薄或是受家庭环境、其他科教师影响不看重体育,对体育锻炼的理解不正确,没有认识到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是从事一切其他事情的根本保证。
(三)在球类和田径等项目的技能学习上,老师的教授重点不明确,学生在多次尝试之后仍不能掌握要点从而逐渐失去信心。
(四)课堂纪律差,学生之间相互影响。个别学生引起的话题以及个别同学故意做一些搞笑的动作引起学生注意力转移,兴趣也就随之分散。
那么针对以上导致学生兴趣缺失的几个主要原因,我们就应该在备课授课上运用一些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一)备课时要注意变换教学形式,同样的训练内容多采取不同的练习方式,对于每节课的重点和强度进行合理的安排。避免学生在课堂上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和厌学情绪。
(二)在课的开始部分第一时间运用提问题、设情境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从一上课就带着好奇、带着问题去上课,让学生的思想能一直跟着老师设计的路线走。开始部分的激趣是一节好课的必须。
(三)在基本内容教学中要搞好“三基”,充分唤醒学生的已有技能,让学生能循序渐进的进行学习。在训练科的内容设计上要注重分层,即要注重大面又要注重两头的学生,对待表现欲强的学生要正确引导,给予适当的“能者多劳”的机会,要注意保持这部分学生的好胜心。对待差的学生要多鼓励、多挖掘优点,给予适当的练习内容,让这一部分学生也能尝试体验成功的乐趣,避免让这一部分学生长期处于失败和追赶别人的环境中。对于训练量必须要大的内容多采用分组竞赛、完成奖励的形式激发兴趣,但是在分组上要注意“常换常新”,避免“竞赛疲劳”并注重课堂目标的达成,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
(四)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让学生在教师制定的教学内容基础上展开想象,集思广益,让有才华的学生有一个展示的舞台,争取更多的学生们感兴趣的活动方式。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学生学习正确的体育运动知识同时又能使学生感受到学到新知识的成功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其自信心。
(五)给予积极的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二、通过课堂控制,提高教学效率
对于课堂的驾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注意:
(一)控制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是以教学结果与教学目标的符合程度来衡量的,对于教学目标我们应该进行分层定向,避免学生出现“吃不了,不够吃”的情况。体现在备课本上的往往是某一个教学目标,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根据因人而异的原则,对教学目标有一个相对的分层,哪一部分学生达到哪一层面,我们应该做到心中有数。对于很多技术性较强的内容,不要恪守预定的教学进度,假使出现少部分同学不能准确掌握的情况,宁肯放慢进度也不要以偏概全的赶进度。
(二)教师教学状态自我控制
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情绪和练习反馈对教学进行控制,比如:学生在课上注意力集中、热情高涨,那么就可以按照全计划继续进行,如果是训练课也可以适当的增加部分内容。如果注意力不集中,则说明学生在逐渐失去兴趣,这是就应该及时调整讲解、示范方法和进度。如果学生表现出困惑、畏缩,这是应该降低动作难度,多采用诱导练习、多加鼓励。避免出现有些学生赶不上进度或运动量过大的情况而放弃学习的情况。
(三)控制学生的学习状态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牢牢抓住学生脑海中的“进度”,多采用类似通过比较木块和篮球的滚动来学习前滚翻的模式来进行诱导学习,充分挖掘学生的已有知识来为新授内容服务,比如学生学了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我们在学跳远的时候就可以用在踏板起跳这个环节上,让学生的已有知识得以实践。
(四)在教学中及时、客观、鼓励性的评价也是保证学生学习状态的常用手段。
比如在一堂体育课中有位学生身体协调性不太好,对于一些技术性的动作总是很难完成,这也引来了其他同学的讥笑和嘲讽,我想长此以往必然会影响这位学生的自信心与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所以在课堂上我首先对于那些嘲笑别人的学生进行教育,告诉他们“寸有所长,尺有所短”的道理。然后用更形象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动作来帮助这位协调性不太好的学生争取一些进步,我想哪怕是一点微弱的进步对于他来说也是一种莫大的鼓舞。所以说即使学生的动作错误也不要“一盆凉水泼过去”,多挖掘优点,多鼓励。因为在你鼓励和帮助这些差生的时候对于别的同学在技术上也是在进行巩固提高。
三、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一)教师上课的激情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和对课堂的兴趣。
在体育课中只有积极的、健康的、生动活泼的和谐课堂气氛,学生才能主动积极地、心情愉快地进行学习和锻炼,才能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在体育课中,教师要以饱满、高昂的激情和良好的心境,积极引导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受到感染和启迪,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尽量不要把工作生活中的不愉快带到课堂上,不要把烦恼压抑发泄到学生身上。特别是对那些身体素质相对较差的学生,更要尊重他们。
(二)铁的纪律是完成各项教学任务的保障。
教师能顺利调动学生,把全体学生凝聚成一个集体,教师发出的“口令”如同部队首长发出的作战“命令”一样有效,需要在体育课上建立相应的制度。教师应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符合体育课教学的行为习惯,毕竟体育课课堂与其他学科有较大差异。体育课的课堂在操场上,它是无法封闭的,周边的环境和事物无时不在吸引和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在这样复杂的环境下能够全身心投入体育教学不是一件易事。好的教学方法仍然需要铁的纪律来保障实施。教师需要在学生中建立“威信”,学生才能按照你的指令去完成任务。我个人认为“威信”是由“威”和“信”两方面组成的。教师的业务水平、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处理问题的方法等能使学生产生“信任”。结合铁的纪律和规范制度才能形成“威信”,教师才能让学生在教学中有令必行。这与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不矛盾,没有纪律的课堂是一盘散沙,只有在制度的要求前提下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才能使课堂“乱”而有序,形散而神不散。因为我们的体育教学还肩负着德育教育,德育教育不是空话,它应渗透在我们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在体育锻炼过程中我们获取的不仅仅是增强体质,而是通过这个过程让学生养成不怕困难、勇于拼搏、敢于挑战、尝试成功的优良品质。
参考文献:
[1]肖成全 等编著《有效教学》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6-1
[2]《体育教学效率要素分析》《体育科研》2002年02期
[3]《实施课堂控制策略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