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让问题成为语文教学中亮丽的风景

【作者】 冉光辉

【机构】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县板场初级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语文教学老前辈叶圣陶先生说得好:“教是为了不教”。其意思是,语文这门课,教师对学生的教,就是要把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起来,最后做到不需要教师教,学生能独立地听、说、读、写。语文教学要达到这一步,没有培养起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绝对不行的。在语文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法,由老师提出问题,意味着“发现问题”这一环节是由老师完成的,不是学生自己完成的,如果老是停留在老师提出问题这样的水平上,问题教学法的功能发挥就受到很大的限制。为了使问题教学法的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笔者认为,教学的着力点应更多地放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来。是否能做到这一点,关键又在于促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生疑”。由此可见,问题在学习和教学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语文教学要重视问题教学,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质疑、探究,让问题成为语文教学中亮丽的风景。
        一、巧用问题导入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如何导入是教学环节的关键一步。巧妙的导入,如同桥梁,联系着旧课与新课;如同序幕,预示着后面的高潮和结局;如同路标,引导着学生的思维方向。但一堂课如何开头 ,并没有什么固定的模式。可以巧用问题导入。如我在讲解《羚羊木雕》一文时,在导入环节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在家庭生活中,如果你和父母发生了意见分歧,通常怎么解决?这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在这一环节,我通常设计一些能引起学生兴趣问题。在初读阶段,我采取总提式提问: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这个事围绕什么事物展开故事情节?这一问题的目的是要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为分析打基础的,所以采用总提式提问。在精读阶段,我抓住文章的重难点设计了这样的几个问题:在事件进行的过程中,你认为谁的做法对?谁的做法不对?为什么?作者的思想倾向于谁?怎样才能避免这样的事发生?这几个问题层层递进,引导学生突破文章的重难点。总结阶段,我采用归结式提问:学习这篇文章对我们的生活有怎么的现实意义?学生总结了文章中的经验,起到了现实的作用,体现我语文教学的人文主义精神。
        二、巧用问题探究
        新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探究学习”开展以发现、分析、解决问题为中心的自主学习方式。创造学生与文本直接接触,自主发现问题的条件。如《项链》这篇课文新旧教材对主人公玛蒂尔德的形象定位相去甚远。旧版认为其为“爱慕虚荣、追求享乐的资产阶级妇女形象”而新版则称其为“诚实守信、质朴善良、坚韧美好的女性形象”。教师可以此设疑,让学生找出可支持其中一方的文本依据,分析造成不同评价的原因,最后权衡哪个评价更尊重文本。另外,让学生就重要情节部分改编为剧本,全体学生共同写作,教师组织导学,优秀生组织评改,确定语言材料,让学困生侧重排练表演,如改成的短剧“舞会上”“公园里”等在课堂上演出,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唤醒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好胜心,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巧用问题结课
  文章的开头要响亮,如爆竹炸开,使人为之一震;而结尾则要有韵味,如巨钟撞响,使人觉得余音绕梁,不绝于耳。语文教学如同写作,固然要重视课文的导学,但也要重视语文教学的结课。结课的好坏,是衡量教师教学艺术水平的重要标志。不少有经验的教师常常在教学结课时运用设置悬念的方法,使学生在“欲知后事如何”的探究欲望产生的时候戛然而止,从而给学生留下一个有待探索的未知空间,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迫切愿望,使“且听下回分解”成为学生的一种学习期待。这种方法既可用于两篇课文之间的教学衔接上,也可以用于一篇课文教学的跨课堂连缀处。如一位老师在《变色龙》结课时说:“今天我们从课文中学到了一种写作方法,即主要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刻画人物的性格,表现文章的主题。下一节课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刻画人物的方法,它刻画的是哪一个人物?是怎么刻画的?这个人物有什么特点?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这就吊起了学生的胃口,激起了他们的求知欲望,为上好下一节课作了铺垫。一堂有品位的好课,不只是学生学习的结束,而是把结束作为一种新的开始,即把结课作为引导学生联系课堂内外的桥梁,让他们把学到的知识能力在课外得到延伸、扩张、充实,真正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如教学《皇帝的新装》时,教师可以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善良的老大臣、诚实的官员、皇帝以及那些农民们为什么明明什么也没有看到,但他们却都说这布美丽?”这时就抓住了一个矛盾点:即“什么也没有”和“夸衣服美”,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很快找到了答案,原来一切缘于人们心灵深处的虚伪、自私、爱幕虚荣,而这种性格的人往往会上当受骗,课文的重难点得到了很好的突破,而且学生还通过这个问题的解决明白了在生活中如果拥有像书中人物那样的性格,一定不会上当受骗,起到了一箭双雕的作用。这样的结课就妙,能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