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小实验 大作用——浅谈地理课堂中的实验教学

【作者】 王 纲

【机构】 湾里二中

【摘要】
【关键词】
【正文】地理是门综合性强、知识跨度大的学科,又十分注重实际应用,要让学生真正学好它,作为一名地理教师我们要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并千方百计创造良好的地理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多年的初中地理教学中我发现在课堂中穿插实验对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及拓展他们的思维有异想不到的效果。谈到实验我们自然会想到物理、化学、生物,其实在地理教学中也会经常性地运用到实验来解释一些抽象的地理现象,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等高线地形图,降水的形成,日食,月食等。实验的效果不仅能让学生亲身参与其中,自己动手操作,而且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得出问题的答案,使学生从“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那么课本中的一些重点和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下面就教学中常做的六个实验来探讨一下实验教学的作用。
  地球好比一只陀螺,它绕着地轴不停地自西向东运动,那么地球自转会产生那些自然现象呢?
  实验1:地球自转产生的自然现象。
  准备材料:一个乒乓球(表示地球)、铁丝、一只发光的小灯泡(表示太阳)、硬纸
  实验步骤:
  ①用乒乓球和铁丝做一个小地球仪,在它上面标上赤道、回归线;再用硬纸做一个小纸人,并把做好的小纸人粘在地球仪的上面。
  ②将发亮的灯泡对着做好了的地球仪。地球仪上的哪些部分被太阳光照亮?用笔画出亮半球与暗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
  ③将地球仪按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旋转,观察小纸人所在地会发生哪些现象(昼夜交替)。
  结论:通过上述实验,你会发现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地球的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的现象,朝着太阳的一面是白天,背着太阳的一面是夜晚。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叫做晨昏线,由于地球在不停地自西向东转,所以我们看到日月星辰从东方升起向西方降落。
  全球水资源97%是海洋水,而海洋水又苦又涩,无法直接饮用,如果能将海水淡化就能大范围地解决许多国家和地区水资源紧张的问题。
  实验2:海水淡化
  准备材料:罐头盒、牛奶盒(250ml)、小石块、盐水、煤气炉、硬币、保鲜膜
  实验步骤:
  ①在大罐头盒里倒入1/4~1/3的盐水(盐水由盐加一定量的水配制)。
  ②把小石头用保鲜膜包好,再放入干净的牛奶盒里,然后把这牛奶盒立在装有盐水的大罐头盒里。
  ③用保鲜膜轻轻盖住牛奶盒的大罐头盒,然后在上面放上硬币,使倾斜的部分对着牛奶盒的开口。点燃煤气炉,加热大罐头盒。当保鲜膜呈灰白色时,在保鲜膜上缓慢地倒一点凉水。当牛奶盒里积水后,拿出来尝一尝,它是什么味道(牛奶盒里的积水没有咸味)。
  结论:简单的实验演示了海水淡化的原理,解决了课堂上纯理论的讲解难以达到的效果。在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的帮助下,海水淡化已经变为现实,在一些地方,海水淡化的工厂已经投入运行。
  森林被称为大自然的总调度室,森林遭受破坏会产生什么样的严重后果呢?
  实验3:森林破坏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
  准备材料:土铲、塑料盒子(60cm×25cm×20cm)、玻璃板、洒水壶、烧杯、量筒、塑料袋
  实验步骤:
  ①在户外铲一些表面草类生长旺盛的土壤,另外铲一些表面貌无植被的土壤,装在两个塑料袋中,带回来。
  ②用玻璃板把塑料盒子隔为容积相等的两部分,一格放入没有植被的土壤,另一格放入草类生长茂盛的土壤,两部分土壤保持一致,并在侧面钻两个大小相同的孔作为出水口。
  ③用洒水壶把一定数量的水均匀地分别洒在没有植被的土壤表面和草类生长茂盛的土壤表面,用烧杯接住出水口流出的水,观察出水时间、水量大小、水的浑浊程度。比较两种土壤蓄水能力的大小,泥沙流失的差异。
  结论:从实验中,我们知道植被对防止水土流失起到很大的作用。滥砍乱伐森林的愚蠢行为,将贻害子孙后代。
  火山爆发是一种可怕的自然灾害,那么火山究竟是怎样爆发的呢?做个实验,你就会知道其中的奥妙了。
  实验4:火山爆发
  准备材料:胶卷盒、小苏打粉、醋、玉米粉
  实验步骤:
  ①在3只空胶卷盒里各倒进半盒醋,并将一匙玉米粉放进其中的一个空胶卷盒里。
  ②在装玉米粉的那只胶卷盒的盒盖上扎10个洞,在另外两只中的一只盒的盒盖上也扎10个洞,第三只的盒盖不用扎洞。
  ③将3只盒盖打开并翻过来,每只盒盖都放一点小苏打,然后关上盖子。放好后,要退后一段距离。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了吗?
  结论:通过自己动手,你就会明白火山爆发的原理了。火山喷发是由于来自地层深处的热岩石抵达地表后引起的。如果火山区没有脆弱的地带让熔岩和气体顺利地冲出地壳,它们就会以爆炸的形式夺路而出。
  降水是云中的水分以液态或固态的形式降落到地面的现象。它包括雨、雪、冰雹等形式。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那么降雨是怎样形成的呢?
  实验5:降雨的形成过程
  准备材料:盘子一只、一壶水、冰箱、液化气灶
  实验步骤:
  ①先用一块干的擦布把盘子擦干,并把盘子放进冰箱里冷却。
  ②将水壶装满水,放在液化气灶上烧开。
  ③从冰箱里取出盘子,把盘子放在壶嘴上方约15cm处。这时水蒸气不断上升,壶嘴上方便会出现一团白色的水汽,那就是“云”。盘子碰到这团“云”,不久上面就会凝成水滴,过一会儿水滴越聚越多,等挂不住时,就会纷纷落下,“天”就下“雨”啦!
  结论:实验简单明了,避免了空洞的说教,一目了然地解释了降雨的形成过程及降雨形成的三个必要条件。
  日食是自然界中颇为壮观的景象。古时候,人们不知道日食和月食发生的原因,看见日食和月食都十分恐慌,认为是不祥之兆。而现在,日食和月食都成了完全可以理解的自然现象了。那么日食是如何形成的呢?
  实验6:日食的形成
  准备材料:一个旧网球、(下转第43页)(上接第79页)编织针,长木板、手电筒、橡皮泥
  实验步骤:
  ①用编织针把旧网球固定在木板的一端(网球代表地球)。
  ②用橡皮泥捏一个直径大约两厘米的小球,并用编织针把小球固定在木板的另一端上面(捏好的小球代表月球)。
  ③用手电筒照射橡皮泥小球(手电筒光代表太阳光),当太阳(手电筒)、月球(橡皮泥小球)和地球(网球)排成一线时,你会发现什么现象?
  结论:一个比较复杂的天文现象经过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了解到当太阳、月球、地球三者位于同一直线上,月球位于太阳和地球之间时就有可能发生日食。
  通过以上的实验,我们看到只需要一些简单的材料就能让学生自己动手,将课本中的一些复杂的地理现象,抽象的地理事物,简单化、直观化。但这需要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花更多的时间来进行精心的准备,当然在学校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可以分小组进行实验,或者由教师进行演示。在实验中要力求做到让学生做到析事、明理。即对自然界中发生的一些地理现象会用原理进行判断、分析和评价。因此在今后的地理课堂中我们务必要加大实验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