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探微
【作者】 赵玉红
【机构】 新疆哈密农十三师红星二场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进行,在素质教育落下帷幕高效课堂又轰轰烈烈开展的今天,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甚至是高效的,又成了教师们的热门话题。
我听了这样一节高效课堂尝试课。上课了,教师让学生拿出演练稿,以集体交流汇报的形式,检验学生在预习时完成演练稿基础部分题的情况,然后进入合作探究部分。在探究环节,教师以小组为单位,依据演练稿上的问题,合作探究新知,学生很快得出结论,最后交流汇报,一节课教师几乎不讲。
针对本堂课的这种现象,笔者认为,新知识在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完成,本意是对的,但实际上则是为所谓的高效课堂罩上了一件流行外套,因为教师只是在课前发给学生演练稿,回家自学后完成演练稿的部分内容,上课集体交流汇报,这种所谓的高效课堂只是形式上的高效,为实现了教师的少讲而牵强附会。其实,教师的少讲不代表不讲而是要精讲。当然,有些知识学生通过预习就能理解掌握的可以不讲,但学生对一些新知识只是肤浅的认识,不能也没有能力挖掘出新旧知识间内在的联系,这时教师的助产士的作用就要充分体现出来。再如本节课合作探究部分,问题设计缺乏层次,没有挑战性,以至于学生操作起来顺顺当当,发现结论轻轻松松,这样的课堂表面看起来行云流水,教师省心,学生省力。经过这样的教学环节,留给学生的只有浮光掠影、蜻蜓点水的印象,对多数学生而言,数学的发现探究活动没有真正开展起来,特别是学困生只是做了一堂“陪练”。一堂课上下来看似热热闹闹,无非只是一种表面的繁华,实质则经不起推敲。如果教条的以教师上课不超过15分钟作为检验这堂课是否是高效课堂的标准,这只是一种形式上的模仿与复制。
那么,什么样的课堂才称之为高效课堂呢?其实高效课堂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教师综合能力的检验,笔者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肤浅认识:
一、掌握教材是实施高效课堂的前提
有效的课堂,源于教师认真研读教材,吃透编者编写教材的意图。研究表明,学生的认知发展有一个渐进的过程,新教材在编排上也一直遵循着同一知识“螺旋上升”、不同知识“交替增长”的编排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在整体上要读通教材,在具体的知识环节上要吃透教材。因此,教师在备课时,首先必须把握编者的思路,认识教材的深度和广度,再从整体上把握,认真分析教材,钻研教材,理解本学段教材的知识范围和结构体系,明确每单元、每课时的知识要点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注重知识间的前后联系,从而更合理的利用教材。为提高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奠定基础。
二、新颖别致的导入,开启课堂高效第一步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由此可见,课堂教学要讲究导入的艺术,一个精彩的导入,既使学生情趣盎然,又可以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我在外出学习时,听了一节公开课——《圆的认识》,教师是这样导入的:老师特意找一个胖乎乎的男孩上台对话,接着老师又说:“你们看他脸圆嘟嘟的,眼圆圆的,在老师的谈话中,谁听出了数学问题?”老师(揭示课题),问:“你在哪见过圆?”教师把数学和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既让学生在上课伊始轻松愉快地进行学习,又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巧妙的引入新课。
三、精心设计教学流程,促使课堂高效的生成
一堂课的教学设计,既体现教师把握教材、驾驭教材的能力,又展现出教师的教学机智。教师在课前既要研究一般学生的认知规律,又要分析每个学生的认知特点,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理解能力等情况,精心设计教学流程,才能使课堂不断高效起来。教学设计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兼顾特殊,难度应该以适应大部分学生为主,兼顾优等生和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关注每个层次的学生的要求,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
1、问题设计要有梯度
在问题设计方面要有层次,循序渐进。如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我出示了一组题:
(1)1、3、5、7、x、11
(2)小明身高A米
(3)m+0.6
分别说出x、A、m分别是多少?
生1:第一题中,x等于9.
师:在这题中,x能不能等于10或其他数?
生:不能。
师:说明这里的x表示的是一个确定的数,下面研究第二题。
生2:在第二题中,A可以是任意一个自然数。
师:A能等于100吗?
生3:一个人不可能长到100米,所以A不可能等于100.
师:那么,这里的A到底表示什么数呢?
生4:这里的A必须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师:非常好,字母不仅可以表示一个确定的数,还可以表示一定范围内的数。
师:想一想,第三题中的字母m可以表示哪些数?
生5:m可以是自然数,如8、9、10等。
生6:m可以是小数,如0.1、0.2等。
生7:m还可以是分数,如?等。
……
“用字母可以表示哪些数呢?”这是学生学习“用字母表示数”时一个自然而然的想法,在这个环节的处理中,我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通过三道题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理解“用字母可以表示哪些数”,学生学得积极主动,轻松愉快,促使课堂高效生成。
2、合作探究设题要适度
合作探究是在课堂上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合作交流过程中探究新知,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它是新课标倡导的最主要的学习方式之一。因此,教师备课的重点就是设计好有效的问题,具有趣味性和启发性,便于起到纲举目张的效果。
如:在给孩子们讲到两个量的倍数关系时,因初次接触“倍数”,为了使孩子们加深理解,我以图示法说明。
同时让孩子们在稿纸上也画图进一步理解,答案就缤纷多彩。有画……有一个孩子的答案引起了我的注意,正 正正正正正。当这个孩子说明他的想法时,教室一下开了锅:“老师,还可以用‘禾’表示这种倍数关系。”、“老师,还可以用‘本’、‘目’、‘田’…….”师生的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点燃了孩子们创新的欲望。所以,教师只有提高授课艺术,才能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从而使学生创造性地思维。
四、有效进行课后反思,推进课堂高效的延伸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一堂课不会十全十美。我们自己每上完一节课,都要进行深入的剖析、反思。一方面是反思教师的“教”,它包括:总结本课“亮点”、积累成功经验;查找不足,寻找对策。另一方面是反思学生的“学”。我们的教学始终是为学生服务的,教师在反思时,应当站在学生的角度,审视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的困惑、奇思妙想、创新见解等等,教师把这些记录下来,有利于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总之,课堂教学不是技术,而是一门艺术。为了真正构建和谐高效的课堂,需要我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去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只有真正实现了高效的课堂教学,学生才会受益,才会实现师生双赢。
我听了这样一节高效课堂尝试课。上课了,教师让学生拿出演练稿,以集体交流汇报的形式,检验学生在预习时完成演练稿基础部分题的情况,然后进入合作探究部分。在探究环节,教师以小组为单位,依据演练稿上的问题,合作探究新知,学生很快得出结论,最后交流汇报,一节课教师几乎不讲。
针对本堂课的这种现象,笔者认为,新知识在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完成,本意是对的,但实际上则是为所谓的高效课堂罩上了一件流行外套,因为教师只是在课前发给学生演练稿,回家自学后完成演练稿的部分内容,上课集体交流汇报,这种所谓的高效课堂只是形式上的高效,为实现了教师的少讲而牵强附会。其实,教师的少讲不代表不讲而是要精讲。当然,有些知识学生通过预习就能理解掌握的可以不讲,但学生对一些新知识只是肤浅的认识,不能也没有能力挖掘出新旧知识间内在的联系,这时教师的助产士的作用就要充分体现出来。再如本节课合作探究部分,问题设计缺乏层次,没有挑战性,以至于学生操作起来顺顺当当,发现结论轻轻松松,这样的课堂表面看起来行云流水,教师省心,学生省力。经过这样的教学环节,留给学生的只有浮光掠影、蜻蜓点水的印象,对多数学生而言,数学的发现探究活动没有真正开展起来,特别是学困生只是做了一堂“陪练”。一堂课上下来看似热热闹闹,无非只是一种表面的繁华,实质则经不起推敲。如果教条的以教师上课不超过15分钟作为检验这堂课是否是高效课堂的标准,这只是一种形式上的模仿与复制。
那么,什么样的课堂才称之为高效课堂呢?其实高效课堂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教师综合能力的检验,笔者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肤浅认识:
一、掌握教材是实施高效课堂的前提
有效的课堂,源于教师认真研读教材,吃透编者编写教材的意图。研究表明,学生的认知发展有一个渐进的过程,新教材在编排上也一直遵循着同一知识“螺旋上升”、不同知识“交替增长”的编排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在整体上要读通教材,在具体的知识环节上要吃透教材。因此,教师在备课时,首先必须把握编者的思路,认识教材的深度和广度,再从整体上把握,认真分析教材,钻研教材,理解本学段教材的知识范围和结构体系,明确每单元、每课时的知识要点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注重知识间的前后联系,从而更合理的利用教材。为提高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奠定基础。
二、新颖别致的导入,开启课堂高效第一步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由此可见,课堂教学要讲究导入的艺术,一个精彩的导入,既使学生情趣盎然,又可以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我在外出学习时,听了一节公开课——《圆的认识》,教师是这样导入的:老师特意找一个胖乎乎的男孩上台对话,接着老师又说:“你们看他脸圆嘟嘟的,眼圆圆的,在老师的谈话中,谁听出了数学问题?”老师(揭示课题),问:“你在哪见过圆?”教师把数学和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既让学生在上课伊始轻松愉快地进行学习,又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巧妙的引入新课。
三、精心设计教学流程,促使课堂高效的生成
一堂课的教学设计,既体现教师把握教材、驾驭教材的能力,又展现出教师的教学机智。教师在课前既要研究一般学生的认知规律,又要分析每个学生的认知特点,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理解能力等情况,精心设计教学流程,才能使课堂不断高效起来。教学设计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兼顾特殊,难度应该以适应大部分学生为主,兼顾优等生和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关注每个层次的学生的要求,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
1、问题设计要有梯度
在问题设计方面要有层次,循序渐进。如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我出示了一组题:
(1)1、3、5、7、x、11
(2)小明身高A米
(3)m+0.6
分别说出x、A、m分别是多少?
生1:第一题中,x等于9.
师:在这题中,x能不能等于10或其他数?
生:不能。
师:说明这里的x表示的是一个确定的数,下面研究第二题。
生2:在第二题中,A可以是任意一个自然数。
师:A能等于100吗?
生3:一个人不可能长到100米,所以A不可能等于100.
师:那么,这里的A到底表示什么数呢?
生4:这里的A必须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师:非常好,字母不仅可以表示一个确定的数,还可以表示一定范围内的数。
师:想一想,第三题中的字母m可以表示哪些数?
生5:m可以是自然数,如8、9、10等。
生6:m可以是小数,如0.1、0.2等。
生7:m还可以是分数,如?等。
……
“用字母可以表示哪些数呢?”这是学生学习“用字母表示数”时一个自然而然的想法,在这个环节的处理中,我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通过三道题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理解“用字母可以表示哪些数”,学生学得积极主动,轻松愉快,促使课堂高效生成。
2、合作探究设题要适度
合作探究是在课堂上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合作交流过程中探究新知,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它是新课标倡导的最主要的学习方式之一。因此,教师备课的重点就是设计好有效的问题,具有趣味性和启发性,便于起到纲举目张的效果。
如:在给孩子们讲到两个量的倍数关系时,因初次接触“倍数”,为了使孩子们加深理解,我以图示法说明。
同时让孩子们在稿纸上也画图进一步理解,答案就缤纷多彩。有画……有一个孩子的答案引起了我的注意,正 正正正正正。当这个孩子说明他的想法时,教室一下开了锅:“老师,还可以用‘禾’表示这种倍数关系。”、“老师,还可以用‘本’、‘目’、‘田’…….”师生的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点燃了孩子们创新的欲望。所以,教师只有提高授课艺术,才能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从而使学生创造性地思维。
四、有效进行课后反思,推进课堂高效的延伸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一堂课不会十全十美。我们自己每上完一节课,都要进行深入的剖析、反思。一方面是反思教师的“教”,它包括:总结本课“亮点”、积累成功经验;查找不足,寻找对策。另一方面是反思学生的“学”。我们的教学始终是为学生服务的,教师在反思时,应当站在学生的角度,审视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的困惑、奇思妙想、创新见解等等,教师把这些记录下来,有利于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总之,课堂教学不是技术,而是一门艺术。为了真正构建和谐高效的课堂,需要我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去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只有真正实现了高效的课堂教学,学生才会受益,才会实现师生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