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培养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探索

【作者】 王 乾

【机构】 神木第四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培养初中生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是现代初中计算机教学面临的首要问题。本文从现代初中生信息技术运用能力需求入手,拟简析初中学生信息技术运用能力的培养方式与重点。
  一、激发学生兴趣,营造学习氛围。
  学生在初中阶段,心理和生理上都会发生一些明显的变化。一方面是初中教学模式与小学的教学模式相比大不相同。初中是由小学的手把手教学逐渐变为更多的自主学习,这样学生的压力油然而生,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得相当重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备课时应该根据教学的目的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教学内容,在必要时还要扩充课外知识。这种方法不仅将教材的用途发挥到最大化,还将课本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既达到了教学的目的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举例说明,在计算机基础性知识教学的课堂上,可以让学生通过搜索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让学生了解到搜索引擎的乐趣、作用,并让学生了解可以利用网络自主学习。这样,学生体验到了信息技术所带来的乐趣与便捷,学习兴趣得到了提升,进而促进其积极主动地学习。
  二、采用目标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我定向。 
  所谓目标教学模式,是指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围绕所设定的教学目标展开教学活动,并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激励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努力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模式要求教师每一节课前与学生共同探讨和确定学习内容、学习重点难点以及学习方法。设定的教学目标应遵循实践性原则、自主性原则和创造性原则,让学生明确下一节课的任务,安排学习程序,制订学习计划,为自主学习定向。例如在讲述windows资源管理器时,我给学生设定的目标是能够熟练运用至少两种方法进行文件的选取、复制、移动、查找和删除操作。有了明确的目标后,学生很快抓住了重点,做到了有的放矢。经过多次训练后,学生的自学能力有了明显提高。
  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积极更新教学内容。 
  信息技术计算机基础教学应该大力提倡“精讲多练”。“精讲”要求教师讲出内容的精髓和基本知识点;“多练”要使学生有机时、有目标、有实效。对待那些枯燥、难理解的知识采取淡化的对策;“淡化形式,注重实质”,也就是要让学生真正理解概念,而不仅仅是要求学生必须能像书本概念那样完整表述出来,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尽量减少这样的概念教学模式:通过一步步严密的程序教学,一步步的概括,然后按照书本总结出这句严密、枯燥、抽象的话语。对于抽象的知识应采取浅化的对策;在一些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样一些知识概念,尽管教材给出了准确的定义,但是,这些定义的表述,对于学生来说,可能比较抽象,学生很难理解,而这些概念往往又是非常的重要,准确理解知识概念又对学生的学习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思维的敏捷性在思考问题时,以敏锐地感知,迅速提取有效信息,进行“由此思彼”的联想,果断、简捷地解决问题。 
  四、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的内容。 
  在我们的教材上“温馨提示”“教你一招”“知识链接” “亲身体验”“开动脑筋”“日积月累”等这些内容不是课本的主要内容,他们只是在教材的空白处出现的一个提示,学生很少去注意它们。所以对于这些内容只要提醒学生仔细看课文,从而养成自学的习惯。比如在学生学习自选图像的时候,学生不能同时移动两个图形,而我在演示的时候可以一起移动。那么把多个图形怎么组合在一起呢?学生很容易从右键快捷菜单中找到组合命令,但是命令是灰色的,不能使用。这时候可以让学生查看一下课本上的“日积月累”,在“日积月累”中介绍了如何选中多个自选图形。
  五、科学设计内容开放的活动。
  设计涉及国防教育、闲暇教育、学科教育、健康教育、环境教育、德育教育等方面的活动,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参与到各种实践活动中去,是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捷径。提供了真实的、基于资源的问题情境、任务情境和应用背景的活动教学,有利于学科内容的纵向组织与学科间横向联系相统一。而且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兴趣、爱好确定主题,通过讨论、调查、上机、实践等多种活动方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不断地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整,并进一步主动探究。
  六、渗透道德自律的信息伦理教育。 
  掌握了信息技术的学生,首先将面对网上海量的、价值取向多元化的信息,如果不加强信息伦理教育,学生将会受垃圾邮件、网络色情、计算机网络犯罪等不良信息的影响。为此,信息技术课不应只教学生学会用信息技术,“怎样教育学生合理地使用信息技术,避免学生迷失在信息迷宫中”,才是当前信息技术教育的重中之重。
  然而,要让学生具备应用信息技术的伦理道德规范,并不能仅靠教材或机房管理规则,它需要通过多途径、多主体、多层面的信息伦理教育方能实现。具体而言,就是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努力来完成。在学校,信息技术课是主阵地。可以设置各种信息伦理专题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明确应注意的信息技术应用行为规范,同时,还要通过学校德育、政治学科教学等途径引导,保证学生合理使用信息技术。
  七、训练学生发散和收敛思维。   
  走出传统教学中“重求同,忽视求异,重集中思维训练,忽视发散思维训练”的泥滩,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克服单纯传授知识的倾向。具体来讲,就是要通过挖掘教材中能一题多解、一法多用、一题多变的教学内容,来引导学生的思考信息朝多种方向扩散,提出各种设想、多种解答。如在学习windows98的目录操作和文件目录属性的设置后,可故意将学生以往建立的文件拷贝到一个隐含的目录中,学生上机时便发现自己的文件“不见了”,纷纷提出为什么?此时再适时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他们便可能找出“被删除、被更名、被设置为隐含属性、被复制到其它目录中后再删除源文件”等多种答案。教师再对他们的想法给予进一步分析,肯定其正确的方面,通过这样的学习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收敛思维是在解题中,尽可能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众多的方法进行比较,从中确定出最佳方案。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从不同方向利用其他学科的理论,开阔思路,找出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然后在众多的解法中,经过归纳、判断和比较,最终得出一个最优化的结论。 
  信息技术课只有通过倡导“活动中学习”,通过开放式课堂教学,强调学生自主探究,才能成为一门知识性、应用性的课程,才能有利于推动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而要更好地培养学生正确、合理、有效地使用信息技术的信息素养,还涉及到课外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多个领域,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