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初探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教学案”的作用
【作者】 王小红
【机构】 神木第四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目前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每周上一节课,每节课40分钟,一学期总共16-17课时,使得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和学生都觉得课程完成任务艰巨。而在近两年县教研室提出的“变教案为教学案”的学案导学模式,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课上时间短带来的缺陷,大大提高了学生在课堂上的效率。实践证明这种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课时短对课程开展带来的问题。在教学中让学生亲身参与课堂教学,真正确立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给学生提供学习的条件和机会,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为主旨的学案导学模式,会对信息技术课的开展有显著的作用。
关键词:小学生 信息技术 教学案 合作 创新
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强调在信息技术应用基础上的信息素养提升,因此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培养信息素养。目前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一周一节课40分钟,下节课再学时,由于距离上一节课的时间有一周了,课上要给学生5分钟左右的复习时间,另外保证每节课20分钟以上的操作时间,使得老师的新课内容讲解基本上15分钟左右。实际上,这15分钟对于日益更新的信息技术和课标上所说的信息素养、信息意识、信息技能等等的培养确实是捉襟见肘。另外,信息技术学科的特殊性也决定了教师不可能给学生留课后作业,使得教师觉得信息技术课很难上。对于上级要求教学任务及目标完成变得更加艰巨。
而近两年县教研室提出的“变教案为教学案”的学案导学模式,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课上时间短带来的缺陷,大大提高了学生在课堂上的效率。这学期,我在学校六年级七个班尝试开展了利用导学案教学的方式,教学效果初见成效。
一、教学案改变了原有教师教,学生学的被动状态。
以往我在备课的过程中,投入了很大的精力,并虚心向周围的同事请教。但是,在实施过程中还是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不同班级有不同的特点,一个教案很难满足同年级多个班级的要求,对于教案的修改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总是上完一节课才发现这个班级的特点,即使改进了方法,对下一个班起作用,而这个班也已经留下了永远的遗憾。教师一人闭门造车、一厢情愿抛出的教案,难以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激情,激发全班学生的创造潜力。教案是老师自已备,没有学生的参与,缺少公开性和透明度,学生在课前对老师的教学意图根本无从了解,上课只能是被动学习。
但是自从有了教学案之后,使我看到了信息技术课开展的新模式。已不再是单纯的老师教,而是变为学生自学,探究,教师适当点拨,这就给了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同时,县教研室实行学校分工,上传教学案,自主选择的方式,让信息技术老师有了更多与其他学校交流的机会,老师们可以把其他学校上传到县教研平台上的教学案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进行使用与加工,极大地方便了老师的教学。
二、教学案的设计要注意考虑学生个体特点。
作为教师来说,教师对教学案的设计,应从教材的编排原则和知识系统出发,对大纲、教材和教参资料以及自己所教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认识水平等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合理处理教材,尽量做到教学案的设计重点突出,难点分散。学生手中拿到的导学案也同样是如此,在问题的处理上达到启发和开拓学生思维,增强学生自学的目的。
例如,在讲解媒体播放软件这一部分时,我提前一周让学生看到了导学案,学生了解了老师的意图,就会在这一周有意或无意的去探究家里电脑中按装的各种媒体,如暴风影音、Realplayer等。对于视频、音频等如何播放有了更多的认识。通过和学生交流也开拓了我的视野,丰富了我的教学案例。这样上课时老师再结合具体的案例给学生讲解,课程进展自然很顺利,而且部分学生还能提出自己在日常应用中独到见解和建议,促进了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实现了双赢。
三、探究过程中要体现小组合作的全面性。
无论是以前的教学模式,还是学案导学的方式,都面临小组合作的问题。我认为,首先组内一定要分好工,让每一位学生都有任务,其次让每一位学生都“动”起来,避免个人表演现象的出现。例如,负责协调任务分配的小组长要轮换,利于锻炼每个人的组织协调能力。再比如每次小组作品完成后,要有同学负责展示讲解,这个角色也要轮换,使得每个人都能够有机会站到讲台前展示自己,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实践表明不同角色的转换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多方面的发展,使每位学生都有兴趣积极参与,而且也促使每一个学习小组都能迅速成长为互相信任、团结互助的合作集体。而且,这种合作不仅仅是为了学习,更是一种人际交往的培养过程。这一点,在学生从“自然人”逐步成为“社会人”的成长中,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
教学案中呈现给学生的导学案,就是让学生先自学,然后通过学生的讨论、探索,使他们亲身参与课堂教学,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样就真正确立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给学生提供了学习的条件和机会,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在教学案的使用过程中,现在毕竟还是逐渐摸索的阶段,没有任何经验,同时自身水平还有待提高,这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探索,并吸取更多先进经验加以改进。
参考文献:
《电化教育研究》2010年第3期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关键词:小学生 信息技术 教学案 合作 创新
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强调在信息技术应用基础上的信息素养提升,因此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培养信息素养。目前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一周一节课40分钟,下节课再学时,由于距离上一节课的时间有一周了,课上要给学生5分钟左右的复习时间,另外保证每节课20分钟以上的操作时间,使得老师的新课内容讲解基本上15分钟左右。实际上,这15分钟对于日益更新的信息技术和课标上所说的信息素养、信息意识、信息技能等等的培养确实是捉襟见肘。另外,信息技术学科的特殊性也决定了教师不可能给学生留课后作业,使得教师觉得信息技术课很难上。对于上级要求教学任务及目标完成变得更加艰巨。
而近两年县教研室提出的“变教案为教学案”的学案导学模式,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课上时间短带来的缺陷,大大提高了学生在课堂上的效率。这学期,我在学校六年级七个班尝试开展了利用导学案教学的方式,教学效果初见成效。
一、教学案改变了原有教师教,学生学的被动状态。
以往我在备课的过程中,投入了很大的精力,并虚心向周围的同事请教。但是,在实施过程中还是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不同班级有不同的特点,一个教案很难满足同年级多个班级的要求,对于教案的修改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总是上完一节课才发现这个班级的特点,即使改进了方法,对下一个班起作用,而这个班也已经留下了永远的遗憾。教师一人闭门造车、一厢情愿抛出的教案,难以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激情,激发全班学生的创造潜力。教案是老师自已备,没有学生的参与,缺少公开性和透明度,学生在课前对老师的教学意图根本无从了解,上课只能是被动学习。
但是自从有了教学案之后,使我看到了信息技术课开展的新模式。已不再是单纯的老师教,而是变为学生自学,探究,教师适当点拨,这就给了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同时,县教研室实行学校分工,上传教学案,自主选择的方式,让信息技术老师有了更多与其他学校交流的机会,老师们可以把其他学校上传到县教研平台上的教学案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进行使用与加工,极大地方便了老师的教学。
二、教学案的设计要注意考虑学生个体特点。
作为教师来说,教师对教学案的设计,应从教材的编排原则和知识系统出发,对大纲、教材和教参资料以及自己所教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认识水平等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合理处理教材,尽量做到教学案的设计重点突出,难点分散。学生手中拿到的导学案也同样是如此,在问题的处理上达到启发和开拓学生思维,增强学生自学的目的。
例如,在讲解媒体播放软件这一部分时,我提前一周让学生看到了导学案,学生了解了老师的意图,就会在这一周有意或无意的去探究家里电脑中按装的各种媒体,如暴风影音、Realplayer等。对于视频、音频等如何播放有了更多的认识。通过和学生交流也开拓了我的视野,丰富了我的教学案例。这样上课时老师再结合具体的案例给学生讲解,课程进展自然很顺利,而且部分学生还能提出自己在日常应用中独到见解和建议,促进了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实现了双赢。
三、探究过程中要体现小组合作的全面性。
无论是以前的教学模式,还是学案导学的方式,都面临小组合作的问题。我认为,首先组内一定要分好工,让每一位学生都有任务,其次让每一位学生都“动”起来,避免个人表演现象的出现。例如,负责协调任务分配的小组长要轮换,利于锻炼每个人的组织协调能力。再比如每次小组作品完成后,要有同学负责展示讲解,这个角色也要轮换,使得每个人都能够有机会站到讲台前展示自己,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实践表明不同角色的转换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多方面的发展,使每位学生都有兴趣积极参与,而且也促使每一个学习小组都能迅速成长为互相信任、团结互助的合作集体。而且,这种合作不仅仅是为了学习,更是一种人际交往的培养过程。这一点,在学生从“自然人”逐步成为“社会人”的成长中,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
教学案中呈现给学生的导学案,就是让学生先自学,然后通过学生的讨论、探索,使他们亲身参与课堂教学,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样就真正确立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给学生提供了学习的条件和机会,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在教学案的使用过程中,现在毕竟还是逐渐摸索的阶段,没有任何经验,同时自身水平还有待提高,这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探索,并吸取更多先进经验加以改进。
参考文献:
《电化教育研究》2010年第3期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