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与时俱进 创新自我
【作者】 钟晨林
【机构】 神木第一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素质教育是指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和谐高效课堂”正是素质教育的生动体现,要求教师充分认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尊重主体,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在自身的“体验”中学习历史,在体验中“学会学习历史”,以达到发展主体的目的。这样,教师就要树立教育者就是服务者的理念,在教学中起到引导作用。那么,素质教育下作为一个中学历史教师应该如何应对时代的新要求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更新教学理念
“面向全体学生”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从这理念出发,教育要以人为本,着眼于人的发展。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关键在于教师。因此,教师在观念上要创新,改变旧的教育观念,真正确定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教师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都要落实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将会牵引出思想方式,生活方式甚至生存方式的转变,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将得到真正的张扬和提升,学生不仅成为学习的主人,还将成为生活的主人,主宰命运的主人。所以,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树立“每个学生都能创新,长大后都能成材”的新观念。
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新课程的推进要致力于建立充分体现着尊重、民主、和谐和发展精神的新型的师生关系。因此,教师要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把学生当成朋友,与学生平等相处,相互尊重,相互关心,这体现了一种宝贵的人文精神,又反映了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追求、感情、想法、体验、需要和感受,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所以教师应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深入学生中间,以真诚热情、良好的情绪和学生融洽在一起,让学生愿意亲近你,与你谈心、聊天、做游戏,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建立了一种和谐、友善、温馨的心理氛围,真正体现新型的师生关系。使课讲得更生动、更具体、更准确。
三、运用新颖的教学手段
现代教育技术是实践素质教育、提升教育质量、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录音机、电视机、投影机、计算机等充满现代气息的先进教学手段不断涌现,多媒体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尤为突出。这些教学手段的出现,为教师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拓展教学时空、活跃学生思维、帮助学生加快对教材的理解和记忆提供了条件。作为从事现代教育的教师,必须熟练掌握这些手段,充分利用这些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多种媒体有机结合、灵活运用,实现教学创新。“教学创新”的基点在于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教学创新”意味着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同时也助推着“教师团队”的形成,助推教师从“单纯道德说教” 向“确立人格楷模” 转变,从“灌输现成知识”向“共同建构知识” 转变,从“提供标准答案” 向“共同寻求新知识” 转变。因此,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敢于创新,引导学生善于创新,并和学生一道不断开发新的教学手段。
四、全面的个人素质
1、要有高尚的思想品德
“德高为范”。教师的高尚师德对学生具有吸引和感化作用。“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强调的就是这个道理。教师的主要职责是教书育人。因此要思想进步——具有远大的理想和高尚的人生价值追求,事业心强——具有为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治学严谨——具有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良好作风,热爱学生——对全体学生全面负责,能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为人师表——语言文明、举止端庄、严于律己,堪称学生表率。“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当代的人民教师必须具有豁达的心胸,能容纳与自己不同的看法、见解、思想与情感、价值观念等,倡导创造、允许失败、鼓励成功;能客观地理解学生,真情地与学生相处,能由表及里,通过现象了解本质,深刻全面地了解学生,并能正确把握和控制自己。
2、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
心有全史,胸存“底本”,这是对历史教师最起码的要求。历史上的一切事件、人物,不是孤立的 ,都是特定历史环境的产物,都是互有联系、互有影响制约的。历史教师必须做到心有全史,才能把历史讲通 、熟读史籍,驾驭史料,这是历史教师的专业知识修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历史要籍往往是对历史事件、历史 人物的原始记载,因此它是历史研究与教学的基本材料。历史教师不能只满足于引用二手,甚至三手资料;而 应熟读一些中外历史的重要书籍,在熟读历史要籍的基础上,注意提高对各类基本史料的识断能力,通晓史籍 、文献出自那种立场、观念的人之手,从而能驾驭史料,辨析真伪。
3、要有一定的文化素养。
“学高为师”,经济与社会飞速发展的新时代,各类科学也迅速发展,分支学科日益增多,历史教师应尽可能涉猎更多的学科知识,如语言文学、艺术鉴赏、历史地理、历史美学、历史心理学、历史统计学等等,以期多层次、多侧面、多角度地研究历史和讲授历史。
4、要有准确的语言表述能力。
历史教师上课要讲话,语言表达能力对一个历史教师来说非常主要。历史教学强调教学语言的直观性,对主要事件要叙述得鲜明、生动、形象、吸引人,这都有赖于历史教师的口头表达能力。为什么有的历史教师讲课水平高?除了他的理论与专业方面的根底之外,语言文学素养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5、要树立终身受教育的观念。
未来社会的文盲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知道怎样学习的人。“学高为师”。教师要适应未来社会,不可能一劳永逸,必须坚持岗位自学,生存一天、学习一天,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自觉地给自己“充电”、“加油”,培育造血功能,营造好自身的造血系统,实现有“源头活水”,适应社会的需求。
总之,新课改对教师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勇于创新,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一、更新教学理念
“面向全体学生”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从这理念出发,教育要以人为本,着眼于人的发展。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关键在于教师。因此,教师在观念上要创新,改变旧的教育观念,真正确定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教师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都要落实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将会牵引出思想方式,生活方式甚至生存方式的转变,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将得到真正的张扬和提升,学生不仅成为学习的主人,还将成为生活的主人,主宰命运的主人。所以,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树立“每个学生都能创新,长大后都能成材”的新观念。
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新课程的推进要致力于建立充分体现着尊重、民主、和谐和发展精神的新型的师生关系。因此,教师要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把学生当成朋友,与学生平等相处,相互尊重,相互关心,这体现了一种宝贵的人文精神,又反映了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追求、感情、想法、体验、需要和感受,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所以教师应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深入学生中间,以真诚热情、良好的情绪和学生融洽在一起,让学生愿意亲近你,与你谈心、聊天、做游戏,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建立了一种和谐、友善、温馨的心理氛围,真正体现新型的师生关系。使课讲得更生动、更具体、更准确。
三、运用新颖的教学手段
现代教育技术是实践素质教育、提升教育质量、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录音机、电视机、投影机、计算机等充满现代气息的先进教学手段不断涌现,多媒体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尤为突出。这些教学手段的出现,为教师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拓展教学时空、活跃学生思维、帮助学生加快对教材的理解和记忆提供了条件。作为从事现代教育的教师,必须熟练掌握这些手段,充分利用这些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多种媒体有机结合、灵活运用,实现教学创新。“教学创新”的基点在于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教学创新”意味着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同时也助推着“教师团队”的形成,助推教师从“单纯道德说教” 向“确立人格楷模” 转变,从“灌输现成知识”向“共同建构知识” 转变,从“提供标准答案” 向“共同寻求新知识” 转变。因此,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敢于创新,引导学生善于创新,并和学生一道不断开发新的教学手段。
四、全面的个人素质
1、要有高尚的思想品德
“德高为范”。教师的高尚师德对学生具有吸引和感化作用。“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强调的就是这个道理。教师的主要职责是教书育人。因此要思想进步——具有远大的理想和高尚的人生价值追求,事业心强——具有为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治学严谨——具有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良好作风,热爱学生——对全体学生全面负责,能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为人师表——语言文明、举止端庄、严于律己,堪称学生表率。“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当代的人民教师必须具有豁达的心胸,能容纳与自己不同的看法、见解、思想与情感、价值观念等,倡导创造、允许失败、鼓励成功;能客观地理解学生,真情地与学生相处,能由表及里,通过现象了解本质,深刻全面地了解学生,并能正确把握和控制自己。
2、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
心有全史,胸存“底本”,这是对历史教师最起码的要求。历史上的一切事件、人物,不是孤立的 ,都是特定历史环境的产物,都是互有联系、互有影响制约的。历史教师必须做到心有全史,才能把历史讲通 、熟读史籍,驾驭史料,这是历史教师的专业知识修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历史要籍往往是对历史事件、历史 人物的原始记载,因此它是历史研究与教学的基本材料。历史教师不能只满足于引用二手,甚至三手资料;而 应熟读一些中外历史的重要书籍,在熟读历史要籍的基础上,注意提高对各类基本史料的识断能力,通晓史籍 、文献出自那种立场、观念的人之手,从而能驾驭史料,辨析真伪。
3、要有一定的文化素养。
“学高为师”,经济与社会飞速发展的新时代,各类科学也迅速发展,分支学科日益增多,历史教师应尽可能涉猎更多的学科知识,如语言文学、艺术鉴赏、历史地理、历史美学、历史心理学、历史统计学等等,以期多层次、多侧面、多角度地研究历史和讲授历史。
4、要有准确的语言表述能力。
历史教师上课要讲话,语言表达能力对一个历史教师来说非常主要。历史教学强调教学语言的直观性,对主要事件要叙述得鲜明、生动、形象、吸引人,这都有赖于历史教师的口头表达能力。为什么有的历史教师讲课水平高?除了他的理论与专业方面的根底之外,语言文学素养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5、要树立终身受教育的观念。
未来社会的文盲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知道怎样学习的人。“学高为师”。教师要适应未来社会,不可能一劳永逸,必须坚持岗位自学,生存一天、学习一天,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自觉地给自己“充电”、“加油”,培育造血功能,营造好自身的造血系统,实现有“源头活水”,适应社会的需求。
总之,新课改对教师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勇于创新,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