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如何提高小学生的作文兴趣
【作者】 黄秋翔
【机构】 有庆镇第一中心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作文是学生语文能力的综合反映,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但是,当前中小学生中却较普遍存在一种对作文的畏惧厌烦,甚至是排斥的消极情绪。它严重地影响了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和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如何帮助小学生提高作文兴趣,笔者以为似可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注意循序渐进。我们知道,新课标关于写作的要求比大纲有了明显的降低,写作训练重点应放在培养小学生的写作兴趣方面。对小学生的写作要求要由低到高,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要注意从材料入手,尽可能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作文评价更要多表扬多鼓励,以肯定成绩为主。如,用红笔圈出用得好的词语,划出写得好的句子;对写得有意思的地方,写上几句发自内心的称赞的话,或者写出自己阅读后的感爱;挑选一些比较好的作文,张贴在作品展览栏中。对那些写作能力较差的学生,要倍加关爱,悉心指导,稍有进步,及时表扬。我班学生王松元同学写作能力很差,我常在他作文本中写上“能看出,你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只要能多阅读,多积累,你的作文很快就会出现在作品展示栏中的”之类的话,对他鼓舞很大,没过多久,他也能写出像回事的作文了。
其次,培养观察能力。孩子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对直观具体的事物、色彩鲜艳的画面、生动有趣的故事,容易引起注意,并从中获得知识和情趣。这就为作文训练搭了梯子。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为他们提供适当的观察对象,再加以适时的引导让他们动脑、动情,把学生的观察与思维联系起来,产生这样或那样的感情体验。学生写作的知识、技能还不够丰富,所以平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多注意积累。如课堂上让学生准备一本笔记本,学会记录老师讲解过程中的重要内容,特别是能体现文章结构、写作方法的板书设计等,并随机作一些课堂小练笔。课外准备一本摘抄本,让学生随机摘录好词好句,遇到有较深刻印象的事用较简短的话记录下来,这样使学生不断地积累写作知识、写作素材,从而使学生体会到有写作方法可学、有生活内容可写、有好词好句可用,促进了兴趣的培养。
第三,鼓励真情表达。新课标要求:“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教学实践证明,只有当学生能够真正“自由表达”时,才可能出现“有创意的表达”。因此在学生习作前教师不要用一个模式限制他们,而是以亲切的态度引导他们大胆地说出生活中观察的景象,自己想象到的情景。当学生说的有新意时要大力表扬,当学生说得不够流畅时,允许他们坐下来想一想再说,即使学生说出一些别出心裁的想法或提出古怪的问题也同样肯定他们这种敢想敢做的精神,让学生知道自己的观点是有价值的。如果发现学生思路有偏差,绝不要简单地指责而是在建议性氛围中帮助他认识错误,在集体评议时耐心倾听学生的意见,引导学生认真听别人的发言,以拓展思维。
第四,关注情感体验。活化生活积累,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倾吐欲望。在一次“六一”庆祝前夕,在与学生交谈后发现,学生对学校“六一”庆祝活动的安排颇有微词,我灵机一动,便举行一次“六一”应怎样庆祝的习作练习,果然不出所料:就是那些平平常常默默无语的学生所写的文章,也由“兔尾”变成“豹尾”,洋洋洒洒三页多,且言辞中肯,感情强烈。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情感生活,因为那是学习中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源泉。”学生在其感兴趣的方面有了较深的情感体验,在一定情境中遇到这方面的话题则情动而辞发,激活了脑中丰富的、沉睡着的生活积累,因而“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反省我们的传统习作教学,教师通过各种手段让学生明确哪些材料可用,是最合适的,如何开头,又如何结尾,讲得越透彻、越细致,学生受到的束缚越多。让学生完成一篇佳作,必须让学生成为情感的积极参与者,因为学生内在的词汇若没有情感驱动只能永远保持沉默,只有学生进入了激活状态,情感的大海才能有壮丽的浪涛,才能使学生的内部语言高度活跃起来。这样情感与语言同构共生,从而达到习作的目的。
第五,善于发现闪光点。在批改学生作文时,老师应尽量肯定他们的优点,用委婉的话指出不足之处。大家都知道,春秋时期,有一位了不起的人才,叫管仲,他的优点是很有才华,他的缺点是贪财。鲍叔正看中了管仲的才华而重用他,让管仲在齐国的争霸事业中一显身手,使齐国得以九合诸侯,雄极一时。如果当时鲍叔正只看到管仲的缺点而不加以利用,管仲能发挥自己的优点,齐国会有后来的成功吗?同样,在作文中,有些学生的习作并不见佳,但在用词、组句等方面有一点值得学习和借鉴的,我们也应多给予赞美,激发其创作的兴趣。否则,教师若是把学生作文评得一无是处,这不仅挫伤了他们的自尊心,而且打击了他们的写作信心,以为写作是件“高不可攀”的事,难以“登堂入室”。
第六,恰当运用迁移规律。要调动学生作文的自觉能动性,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观察,记叙自己最感兴趣的事物,应不失时机地运用“迁移”规律,努力把学生对自己所爱事物的浓厚兴趣逐步迁移到观察写作中来……“几个调皮的学生一步一步地走进我的办公室,一个一个都耷拉着脑袋。”“你们几个很喜欢打乒乓球吗?这个爱好挺好的。你们谁能说说打乒乓球有哪些打法?怎样才能打好呢?这样吧,你们几个好好打打,研究一下打法。下一节课外活动,老师请你们当教练,培训我们班同学打乒乓球。”听了我的话,几个小调皮高兴地走了。到了课外活动时,他们讲得头头是道,当的教练还有模有样的。我就趁机让学生写了关于打乒乓球的作文,学生由于有了实践经验、切身体会,写的作文都栩栩如生。那几个小调皮写得更好。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成分,它是推动学生去探究某种知识的个性心理倾向,我抓住了学生喜爱打乒乓球的兴趣,通过启发、诱导,将打乒乓球的兴趣“迁移”到写打乒乓球的活动上来,从而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总之,要带领学生走出作文教学的困境,必须借助广阔的生活天地,充分利用社会这个大舞台,从小处着眼,从内容入手,走写作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培养学生作文的兴趣,让学生乐于作文,把写作文当成一件快乐的事,才能写出高水平的作文。
首先,注意循序渐进。我们知道,新课标关于写作的要求比大纲有了明显的降低,写作训练重点应放在培养小学生的写作兴趣方面。对小学生的写作要求要由低到高,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要注意从材料入手,尽可能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作文评价更要多表扬多鼓励,以肯定成绩为主。如,用红笔圈出用得好的词语,划出写得好的句子;对写得有意思的地方,写上几句发自内心的称赞的话,或者写出自己阅读后的感爱;挑选一些比较好的作文,张贴在作品展览栏中。对那些写作能力较差的学生,要倍加关爱,悉心指导,稍有进步,及时表扬。我班学生王松元同学写作能力很差,我常在他作文本中写上“能看出,你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只要能多阅读,多积累,你的作文很快就会出现在作品展示栏中的”之类的话,对他鼓舞很大,没过多久,他也能写出像回事的作文了。
其次,培养观察能力。孩子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对直观具体的事物、色彩鲜艳的画面、生动有趣的故事,容易引起注意,并从中获得知识和情趣。这就为作文训练搭了梯子。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为他们提供适当的观察对象,再加以适时的引导让他们动脑、动情,把学生的观察与思维联系起来,产生这样或那样的感情体验。学生写作的知识、技能还不够丰富,所以平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多注意积累。如课堂上让学生准备一本笔记本,学会记录老师讲解过程中的重要内容,特别是能体现文章结构、写作方法的板书设计等,并随机作一些课堂小练笔。课外准备一本摘抄本,让学生随机摘录好词好句,遇到有较深刻印象的事用较简短的话记录下来,这样使学生不断地积累写作知识、写作素材,从而使学生体会到有写作方法可学、有生活内容可写、有好词好句可用,促进了兴趣的培养。
第三,鼓励真情表达。新课标要求:“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教学实践证明,只有当学生能够真正“自由表达”时,才可能出现“有创意的表达”。因此在学生习作前教师不要用一个模式限制他们,而是以亲切的态度引导他们大胆地说出生活中观察的景象,自己想象到的情景。当学生说的有新意时要大力表扬,当学生说得不够流畅时,允许他们坐下来想一想再说,即使学生说出一些别出心裁的想法或提出古怪的问题也同样肯定他们这种敢想敢做的精神,让学生知道自己的观点是有价值的。如果发现学生思路有偏差,绝不要简单地指责而是在建议性氛围中帮助他认识错误,在集体评议时耐心倾听学生的意见,引导学生认真听别人的发言,以拓展思维。
第四,关注情感体验。活化生活积累,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倾吐欲望。在一次“六一”庆祝前夕,在与学生交谈后发现,学生对学校“六一”庆祝活动的安排颇有微词,我灵机一动,便举行一次“六一”应怎样庆祝的习作练习,果然不出所料:就是那些平平常常默默无语的学生所写的文章,也由“兔尾”变成“豹尾”,洋洋洒洒三页多,且言辞中肯,感情强烈。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情感生活,因为那是学习中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源泉。”学生在其感兴趣的方面有了较深的情感体验,在一定情境中遇到这方面的话题则情动而辞发,激活了脑中丰富的、沉睡着的生活积累,因而“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反省我们的传统习作教学,教师通过各种手段让学生明确哪些材料可用,是最合适的,如何开头,又如何结尾,讲得越透彻、越细致,学生受到的束缚越多。让学生完成一篇佳作,必须让学生成为情感的积极参与者,因为学生内在的词汇若没有情感驱动只能永远保持沉默,只有学生进入了激活状态,情感的大海才能有壮丽的浪涛,才能使学生的内部语言高度活跃起来。这样情感与语言同构共生,从而达到习作的目的。
第五,善于发现闪光点。在批改学生作文时,老师应尽量肯定他们的优点,用委婉的话指出不足之处。大家都知道,春秋时期,有一位了不起的人才,叫管仲,他的优点是很有才华,他的缺点是贪财。鲍叔正看中了管仲的才华而重用他,让管仲在齐国的争霸事业中一显身手,使齐国得以九合诸侯,雄极一时。如果当时鲍叔正只看到管仲的缺点而不加以利用,管仲能发挥自己的优点,齐国会有后来的成功吗?同样,在作文中,有些学生的习作并不见佳,但在用词、组句等方面有一点值得学习和借鉴的,我们也应多给予赞美,激发其创作的兴趣。否则,教师若是把学生作文评得一无是处,这不仅挫伤了他们的自尊心,而且打击了他们的写作信心,以为写作是件“高不可攀”的事,难以“登堂入室”。
第六,恰当运用迁移规律。要调动学生作文的自觉能动性,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观察,记叙自己最感兴趣的事物,应不失时机地运用“迁移”规律,努力把学生对自己所爱事物的浓厚兴趣逐步迁移到观察写作中来……“几个调皮的学生一步一步地走进我的办公室,一个一个都耷拉着脑袋。”“你们几个很喜欢打乒乓球吗?这个爱好挺好的。你们谁能说说打乒乓球有哪些打法?怎样才能打好呢?这样吧,你们几个好好打打,研究一下打法。下一节课外活动,老师请你们当教练,培训我们班同学打乒乓球。”听了我的话,几个小调皮高兴地走了。到了课外活动时,他们讲得头头是道,当的教练还有模有样的。我就趁机让学生写了关于打乒乓球的作文,学生由于有了实践经验、切身体会,写的作文都栩栩如生。那几个小调皮写得更好。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成分,它是推动学生去探究某种知识的个性心理倾向,我抓住了学生喜爱打乒乓球的兴趣,通过启发、诱导,将打乒乓球的兴趣“迁移”到写打乒乓球的活动上来,从而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总之,要带领学生走出作文教学的困境,必须借助广阔的生活天地,充分利用社会这个大舞台,从小处着眼,从内容入手,走写作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培养学生作文的兴趣,让学生乐于作文,把写作文当成一件快乐的事,才能写出高水平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