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在手工教学中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作者】 张 慧
【机构】 盐城市建湖县实验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儿童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创造性思维从十岁左右就开始并随年龄增长逐渐增强。小学中年级学生正是创造思维萌芽的最佳时期,在此期间,教师应注意诱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尤其是美术教师更应该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这方面的思维发展,而我就是从手工教学这方面着眼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兴趣、动机是创造性思维的源泉
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培养求知欲是学生形成与发展创造性思维的首要条件。我上美术手工课时常用以下的方法:
1、利用与内容相关的手工游戏、舞蹈、歌曲等有趣的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兴趣。在一次纸偶课上,我将准备好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废纸盒拿出,简练地几下做出了一高一矮、一胖一瘦两个人物的形象,学生见了高兴地说活像一对相声演员,我随即模仿几句相声,将学生逗乐了,使学生们被这堂课的教学内容深深地吸引住了。在平时的班队活动时,我也时常表演一些手工游戏,有些学生当场就能模仿。
2、采取新异的教学形式。在手工作品欣赏课上,除了让学生欣赏一些精美的手工作品外,着重向学生介绍我国民间手工艺品,如山东潍坊风筝、无锡惠山小泥人、邳县剪纸等等,引导学生去学习劳动人民勤劳、质朴的美德和他们的创造精神。经常搞学生手工作品陈列与展览,标明年级、姓名,使学生觉得创造这样好玩好看作品的人就在身边,只要自己也去动手动脑,就能制造出好的作品来。我还利用电视中的少儿节目丰富教学内容,潜移默化地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参与意识。
3、补充教材,挖掘材料资源。如何上好新课程标准下的手工课,这既要求教者领会教材的精神去挖掘教材,又要适当的补充教材。要动手就离不开材料,索取材料,让学生了解生活中许许多多的材料,材料不同制作的作品也有所不同,因此在选材中要细心观察,变废为宝。比如我上《装饰瓶》这一课中,我让学生在课前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生活中可以做装饰瓶的材料,上课的时候学生把材料带来,不仅有易拉罐、玻璃瓶等各种材料的瓶子,还有很多用来装饰瓶子的材料。这节课结束后学生的作品都非常的漂亮,几乎没有什么作品是材料相同、样式相同的。这样既丰富了教师的教学,又提高了学生对这节课的积极性。
二、培养分散思维和集中思维
培养学生创造思维是依靠集中性思维和分散性思维的训练,这两种形式必须多次循环才能完成创造活动的全过程。
分散性思维的训练。手工制作是具创造性的劳动,它能使学生联系生活去想像、去制作。如我在上《剪纸》这课时,先剪了一个均齐式图案,问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这些图案?学生回答:墙纸、衣服、手帕、桌布、床单、脸盆等,我把图案贴在黑板上,并请学生上来用黑板擦蘸粉笔灰对着拍几下,拿下图案,黑板上立刻出现一个美丽的图案,然后问学生还可以用什么办法制作?学生回答:还可以用刷子、油印、喷雾器等,以上的问题把学生思维分散到各个领域,由此训练了学生分散思维。
集中思维的训练。上学生感兴趣的美术课,学生的思维才能活跃,发言就争先恐后,我就不失时机地抓住契机,组织学生集中思维。如在上《纸盒游戏》这课时,我什么范作都没带,课的一开始我就随意从学生手中拿了几个不同形状的纸盒放在讲台上,问学生如果让他们将这些纸盒随意组合能组合出什么东西来?一个同学说,能组合成高楼大厦、小汽车,还有的说能组成长颈鹿、小花狗等可爱的动物,这时我再出示课题。这节课我一改“听”、“看”、“做”的模式,没有示范,也不让学生各自动手,而是几人一组,将其材料合起来,共同制作作品。作品完成后向大家进行介绍,从发言中可以互相学习,交流制作方法,取长补短,这样充分培养分析、判断、概括的能力,训练了学生的集中思维。
三、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手工课内容非常丰富,这就要求学生有许多制作工具、如泥塑要用竹刀,剪纸用的刻刀更是多种多样的,刀口的形状种类很多,课前我没有为学生集中购买,而是让学生自己动脑筋利用各种废旧材料来自制刻刀,像竹片、塑料板、废钢锯条等做的刀,花样百出,应有尽有。 再像泥塑课,为了方便我会让学生用面粉做的面泥来代替,同样能够达到学习的目的。虽然这都是一两件小事,但对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是大有益处的。
总之我在美术手工课教学中体会到,要让学生在动脑动手中培养创造性思维,在创造性思维中动脑动手。
一、兴趣、动机是创造性思维的源泉
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培养求知欲是学生形成与发展创造性思维的首要条件。我上美术手工课时常用以下的方法:
1、利用与内容相关的手工游戏、舞蹈、歌曲等有趣的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兴趣。在一次纸偶课上,我将准备好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废纸盒拿出,简练地几下做出了一高一矮、一胖一瘦两个人物的形象,学生见了高兴地说活像一对相声演员,我随即模仿几句相声,将学生逗乐了,使学生们被这堂课的教学内容深深地吸引住了。在平时的班队活动时,我也时常表演一些手工游戏,有些学生当场就能模仿。
2、采取新异的教学形式。在手工作品欣赏课上,除了让学生欣赏一些精美的手工作品外,着重向学生介绍我国民间手工艺品,如山东潍坊风筝、无锡惠山小泥人、邳县剪纸等等,引导学生去学习劳动人民勤劳、质朴的美德和他们的创造精神。经常搞学生手工作品陈列与展览,标明年级、姓名,使学生觉得创造这样好玩好看作品的人就在身边,只要自己也去动手动脑,就能制造出好的作品来。我还利用电视中的少儿节目丰富教学内容,潜移默化地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参与意识。
3、补充教材,挖掘材料资源。如何上好新课程标准下的手工课,这既要求教者领会教材的精神去挖掘教材,又要适当的补充教材。要动手就离不开材料,索取材料,让学生了解生活中许许多多的材料,材料不同制作的作品也有所不同,因此在选材中要细心观察,变废为宝。比如我上《装饰瓶》这一课中,我让学生在课前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生活中可以做装饰瓶的材料,上课的时候学生把材料带来,不仅有易拉罐、玻璃瓶等各种材料的瓶子,还有很多用来装饰瓶子的材料。这节课结束后学生的作品都非常的漂亮,几乎没有什么作品是材料相同、样式相同的。这样既丰富了教师的教学,又提高了学生对这节课的积极性。
二、培养分散思维和集中思维
培养学生创造思维是依靠集中性思维和分散性思维的训练,这两种形式必须多次循环才能完成创造活动的全过程。
分散性思维的训练。手工制作是具创造性的劳动,它能使学生联系生活去想像、去制作。如我在上《剪纸》这课时,先剪了一个均齐式图案,问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这些图案?学生回答:墙纸、衣服、手帕、桌布、床单、脸盆等,我把图案贴在黑板上,并请学生上来用黑板擦蘸粉笔灰对着拍几下,拿下图案,黑板上立刻出现一个美丽的图案,然后问学生还可以用什么办法制作?学生回答:还可以用刷子、油印、喷雾器等,以上的问题把学生思维分散到各个领域,由此训练了学生分散思维。
集中思维的训练。上学生感兴趣的美术课,学生的思维才能活跃,发言就争先恐后,我就不失时机地抓住契机,组织学生集中思维。如在上《纸盒游戏》这课时,我什么范作都没带,课的一开始我就随意从学生手中拿了几个不同形状的纸盒放在讲台上,问学生如果让他们将这些纸盒随意组合能组合出什么东西来?一个同学说,能组合成高楼大厦、小汽车,还有的说能组成长颈鹿、小花狗等可爱的动物,这时我再出示课题。这节课我一改“听”、“看”、“做”的模式,没有示范,也不让学生各自动手,而是几人一组,将其材料合起来,共同制作作品。作品完成后向大家进行介绍,从发言中可以互相学习,交流制作方法,取长补短,这样充分培养分析、判断、概括的能力,训练了学生的集中思维。
三、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手工课内容非常丰富,这就要求学生有许多制作工具、如泥塑要用竹刀,剪纸用的刻刀更是多种多样的,刀口的形状种类很多,课前我没有为学生集中购买,而是让学生自己动脑筋利用各种废旧材料来自制刻刀,像竹片、塑料板、废钢锯条等做的刀,花样百出,应有尽有。 再像泥塑课,为了方便我会让学生用面粉做的面泥来代替,同样能够达到学习的目的。虽然这都是一两件小事,但对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是大有益处的。
总之我在美术手工课教学中体会到,要让学生在动脑动手中培养创造性思维,在创造性思维中动脑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