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与审美情感培养
【作者】 王雪华
【机构】 神木第四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科学的性质定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特别强调了对审美能力的培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逐渐感受到培养审美的关键是培养审美情感。因为情感是人性的集中体现,是做人的基本要素,是素质中的素质。有了丰富的情感,才能发现美,感受美,体现美,进而创造美。因而,把美育引入学校教育,以陶冶情操为目的,培养青少年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崇高优美的感情,丰富的文化知识修养,是学校教育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内容。
一、创造美的氛围
“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校园、教室的环境自然应该美化,但这只是静态的美。教师应当成为学生的审美对象和美感的诱发者。在教学活动中,语言美则是中介。语言取决于教师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取决于对教材透辟的理解,教学中,教师或娓娓道来,或抑扬顿挫,都是情不自禁、油然而生。美育不同于别的教育就在于它是一种自由的形态,通过“寓教于乐”,“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使人的心灵得以净化。所以一进入课堂就要精心营造美的氛围,抓住学生的心灵,爽其心、悦其目,使之情感上产生共鸣。例如在学习《秋魂》这篇课文时一位老师借助多媒体的直观效果诵读课文:在多媒体的辅助下,蓝天、白云、青山、绿水,如诗如画;亮丽的秋景中,累累的果实低垂枝头,广袤的田野色彩缤纷,飒飒秋风吹舞树叶,……富含感情的朗读和这些精美的画面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学生迅速进入了美的氛围,对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审美兴趣,激发出强烈的创新欲望。
二、激发学生审美情感
美育是一种偏重于情感的教育。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情感是艺术的血液,也是一切审美活动的血液,有情感的浇灌,想象会更加活跃,理解会更加深刻,思维会更加敏锐。由于美育侧重于情感的熏陶、心灵的感染,能够以美的巨大召唤力、感染力来影响人,因此,这种美育能够显出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情化人和培养人完美人格的巨大功能,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情与美是语文课程内容的语言艺术之核心,古今中外,所有艺术家无不用情书写人类探求真理,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和生命本质的美。如明代袁宏道所说:“情与景会,顷刻千言,如水东注,令人夺魄。”“诗缘情”,“情景论”,“寓情于景”等文学理论无不显现情感与文学的内在联系。
语文教材中的名篇佳句,字里行间渗透着情与美,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运用语文教材中特有的语言艺术,精心设计课堂结构,营造课堂情感氛围,特别在注重师生声情并茂的反复吟诵中获得情与美的熏陶。让学生体会祖国优美的语言,并透过课文的语言艺术去感受、理解、欣赏课文的形象美,结构美,思想美。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审美情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同时在渗透情感的理解和情绪化的审美直觉思维中使学生真切地领悟和体验到美的生命意蕴。审美情感犹如催化剂一样让学生对作品的内涵由感性理解加速升华为理性认识,并内化为学生的思想道德和人生价值观。如在教读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引导学生从诗句中再现秋风怒号、秋雨淅沥、屋漏床湿、辗转难眠的情景,再调动生活经验和情绪记忆,用审美情感去体验诗人苦楚焦虑、忧思渴盼的心情。从而对诗人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超越个人苦难的博大襟怀,才有强烈的感受和深刻的理解,并由衷地产生敬仰之情。
三、在诵读中体验情感美
情感体验是阅读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心理因素,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而诵读课文又是体验情感的有效方法之一。读是有声的感染。表演朗读可以使书面语言化为有声的语言。通过抑、扬、顿、挫的语调,发出有感情的声音,把文字描写的画面再现成生活的画面,让形象直接作用于语感,从美中产生情,从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使学生受到思想感情的陶冶。
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编的都是古今中外优秀名篇,这些教材不仅体现了美,讴歌了美,而且自身也是美的结晶,教师要发挥教材的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关键在于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没有美的情感,教学必然是干巴巴的知识灌输;没有美的教育,教育必然是冷冰冰的抽象说教。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重视审美教育,加强对学生审美兴趣和审美能力的培养,陶冶他们的情绪,努力在教学中寻找美的音符,去拨动学生的心弦,使他们感到美就在平凡中,就发生在自己的身边,使其自觉的发现美、追求美、创造美,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四、结合写作,培养审美创造力
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所以语文教学中,不仅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审美鉴赏力,而且要重视培养和提高学生按照美的规律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学生在获得审美感受、进行审美鉴赏同时,自然会产生运用自己的审美能力来表达美、创造美的愿望。笔者认为,教师正确地指导学生进行说写训练是帮助学生实现这一愿望的最好办法。
通过记事写人,让学生感受到崇高的社会美。社会美首先表现在那些富有改革创新精神的先进人物。在各条战线上,那些勇于开拓、锐意改革的工人、农民、医生、教师……以及那些为中华崛起而刻苦学习的学生,他们都是当今时代崭新的人物形象。他们的先进事迹,可以反映出当今社会时代气息,表现出当今时代的社会美。如写《家乡变化》时,教师让学生亲自观察体验家乡的变化,道出自己对家乡的热爱、赞美之情。写人的文章,应着重启发学生挖掘人物美好的心灵。人物美首先是内在品质、灵魂的美,其次才是外在形式的美。有的人尽管外表不美,却有一颗金子般的心。写人要写出人的品质,使学生懂得心灵美才算高尚的审美情趣。
通过写景,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自然美。自然美可以培养情操、寄托理想,还可以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描写劳动创造的景色,如楼群、旅游风景区等景物,凝结着人们劳动和创造的力量美。描写自然景物赋予人的思想感情。如:写《绿叶》以赞美清洁工人默默无闻的品质;写《大海》以表现英雄人物宽广的胸怀;写《美丽的公园》、《可爱的校园》等,写出人类在自然界的创造精神美,歌颂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既激发了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又体会到创造美的魅力。
模仿是创造的一种,创造是模仿的目的,模仿是深化美感的途径,教学中我们要常常结合课文的学习进行某一形象的仿写,比如对原作的体裁、景物、描写方法、表现手法、语言风格等方面的模写。写过了《春》,不妨让学生模写一篇《秋》;读过了《童趣》,也可让学生写一篇《少年机遇》。使学生能顺利地从仿写到半仿写,半创造过渡到全创造的水平,从而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结合美育自身特质,通过语文教学有意识渗透美育,用美感化人,用美塑造人,让生命之花在美的雨露滋润下开得更加绚丽多彩。
一、创造美的氛围
“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校园、教室的环境自然应该美化,但这只是静态的美。教师应当成为学生的审美对象和美感的诱发者。在教学活动中,语言美则是中介。语言取决于教师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取决于对教材透辟的理解,教学中,教师或娓娓道来,或抑扬顿挫,都是情不自禁、油然而生。美育不同于别的教育就在于它是一种自由的形态,通过“寓教于乐”,“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使人的心灵得以净化。所以一进入课堂就要精心营造美的氛围,抓住学生的心灵,爽其心、悦其目,使之情感上产生共鸣。例如在学习《秋魂》这篇课文时一位老师借助多媒体的直观效果诵读课文:在多媒体的辅助下,蓝天、白云、青山、绿水,如诗如画;亮丽的秋景中,累累的果实低垂枝头,广袤的田野色彩缤纷,飒飒秋风吹舞树叶,……富含感情的朗读和这些精美的画面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学生迅速进入了美的氛围,对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审美兴趣,激发出强烈的创新欲望。
二、激发学生审美情感
美育是一种偏重于情感的教育。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情感是艺术的血液,也是一切审美活动的血液,有情感的浇灌,想象会更加活跃,理解会更加深刻,思维会更加敏锐。由于美育侧重于情感的熏陶、心灵的感染,能够以美的巨大召唤力、感染力来影响人,因此,这种美育能够显出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情化人和培养人完美人格的巨大功能,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情与美是语文课程内容的语言艺术之核心,古今中外,所有艺术家无不用情书写人类探求真理,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和生命本质的美。如明代袁宏道所说:“情与景会,顷刻千言,如水东注,令人夺魄。”“诗缘情”,“情景论”,“寓情于景”等文学理论无不显现情感与文学的内在联系。
语文教材中的名篇佳句,字里行间渗透着情与美,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运用语文教材中特有的语言艺术,精心设计课堂结构,营造课堂情感氛围,特别在注重师生声情并茂的反复吟诵中获得情与美的熏陶。让学生体会祖国优美的语言,并透过课文的语言艺术去感受、理解、欣赏课文的形象美,结构美,思想美。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审美情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同时在渗透情感的理解和情绪化的审美直觉思维中使学生真切地领悟和体验到美的生命意蕴。审美情感犹如催化剂一样让学生对作品的内涵由感性理解加速升华为理性认识,并内化为学生的思想道德和人生价值观。如在教读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引导学生从诗句中再现秋风怒号、秋雨淅沥、屋漏床湿、辗转难眠的情景,再调动生活经验和情绪记忆,用审美情感去体验诗人苦楚焦虑、忧思渴盼的心情。从而对诗人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超越个人苦难的博大襟怀,才有强烈的感受和深刻的理解,并由衷地产生敬仰之情。
三、在诵读中体验情感美
情感体验是阅读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心理因素,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而诵读课文又是体验情感的有效方法之一。读是有声的感染。表演朗读可以使书面语言化为有声的语言。通过抑、扬、顿、挫的语调,发出有感情的声音,把文字描写的画面再现成生活的画面,让形象直接作用于语感,从美中产生情,从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使学生受到思想感情的陶冶。
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编的都是古今中外优秀名篇,这些教材不仅体现了美,讴歌了美,而且自身也是美的结晶,教师要发挥教材的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关键在于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没有美的情感,教学必然是干巴巴的知识灌输;没有美的教育,教育必然是冷冰冰的抽象说教。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重视审美教育,加强对学生审美兴趣和审美能力的培养,陶冶他们的情绪,努力在教学中寻找美的音符,去拨动学生的心弦,使他们感到美就在平凡中,就发生在自己的身边,使其自觉的发现美、追求美、创造美,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四、结合写作,培养审美创造力
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所以语文教学中,不仅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审美鉴赏力,而且要重视培养和提高学生按照美的规律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学生在获得审美感受、进行审美鉴赏同时,自然会产生运用自己的审美能力来表达美、创造美的愿望。笔者认为,教师正确地指导学生进行说写训练是帮助学生实现这一愿望的最好办法。
通过记事写人,让学生感受到崇高的社会美。社会美首先表现在那些富有改革创新精神的先进人物。在各条战线上,那些勇于开拓、锐意改革的工人、农民、医生、教师……以及那些为中华崛起而刻苦学习的学生,他们都是当今时代崭新的人物形象。他们的先进事迹,可以反映出当今社会时代气息,表现出当今时代的社会美。如写《家乡变化》时,教师让学生亲自观察体验家乡的变化,道出自己对家乡的热爱、赞美之情。写人的文章,应着重启发学生挖掘人物美好的心灵。人物美首先是内在品质、灵魂的美,其次才是外在形式的美。有的人尽管外表不美,却有一颗金子般的心。写人要写出人的品质,使学生懂得心灵美才算高尚的审美情趣。
通过写景,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自然美。自然美可以培养情操、寄托理想,还可以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描写劳动创造的景色,如楼群、旅游风景区等景物,凝结着人们劳动和创造的力量美。描写自然景物赋予人的思想感情。如:写《绿叶》以赞美清洁工人默默无闻的品质;写《大海》以表现英雄人物宽广的胸怀;写《美丽的公园》、《可爱的校园》等,写出人类在自然界的创造精神美,歌颂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既激发了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又体会到创造美的魅力。
模仿是创造的一种,创造是模仿的目的,模仿是深化美感的途径,教学中我们要常常结合课文的学习进行某一形象的仿写,比如对原作的体裁、景物、描写方法、表现手法、语言风格等方面的模写。写过了《春》,不妨让学生模写一篇《秋》;读过了《童趣》,也可让学生写一篇《少年机遇》。使学生能顺利地从仿写到半仿写,半创造过渡到全创造的水平,从而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结合美育自身特质,通过语文教学有意识渗透美育,用美感化人,用美塑造人,让生命之花在美的雨露滋润下开得更加绚丽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