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阅读·积累·引领学生轻松作文
【作者】 卢 娟
【机构】 内蒙古阿拉善盟阿左旗第一实验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我们对学生的作文感觉费力了,可是效果并不明显。本人一直认为作文并不只是作文课的事情,它广泛的隐藏在我们教学活动的点点滴滴。平时的读书积累、每天的阅读课、每一篇课文等等都可以进行作文的积累、指导、训练。现就将自己的一些做法拿出来与大家交流。
一、早起步,引领阅读。
知识的积累需要从点点滴滴入手,小学低年级是敏感特殊期,阅读的起步要从这里开始。阅读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从一年级入学开始,每天早上,我领读自读课本,还有集体购买的《小学生日记·周记起步》。刚开始小学生们读起来很困难,等拼音学完了以后就轻松多了。到今天为止,本人执教学生每天的阅读都没有放弃,只是要求的字数越来越多了,形式不同了:从一年级开始的每天100字到今天每天的1500字。这是每学期按照大多数同学的阅读状况来定的,一般情况下能完成,有个别人读不够字数,有一部分人还能超量完成任务。阅读的内容也很广博,不只是要求学生读作文书,而是鼓励学生订阅各类适合他们年龄段的杂志去读,推荐适合他们的名著去读,让学生把好的名篇拿来与大家共赏。讲故事,爱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听别人的故事,他也会在自己的书中找,不知不觉爱上了读书。每学期,我都会搞两次大型的读书交流活动,平时要求学生不许买零食,由家长带着学生到书店去买书一次或者两次,还有每个周四的作文课上,我会留出一节课的时间给学生放着轻柔的音乐,与学生一起读着悦人的美文,学生的阅读兴趣,静心读书的能力就是这样培养的。
二、早起步,引领积累。
在日复一日的阅读中,其实学生就已经开始积累了。除此之外老师可以有意识地指导背诵,可以背诵成语、名人名言、歇后语,还有《论语》、《三字经》、名家名篇……除了背,还让学生把背会的成语默写下来,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常言说:读记十遍,不如抄写一遍。到了二年级可以指导学生抄写好的句子、段落。三年级时我们每个同学都有了自己的“我的地盘我做主”积累摘抄本。每天可以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段落,文章;也可以适当地画上图画,粘贴贴画,让读书积累生活充满情趣。有了兴趣就不担心学生不抄写了,在假期中我给孩子留的作业也很简单,从来不让他们抄写生字,暑假作业本也可以不做,但要自编书:要求从封面到插图,从目录、前言到后记,从文章的撰写到积累的摘抄,都由学生自己决定。初看这个作业很简单,其实做起来相当复杂:作者、插图、编辑、设计等都是他一个人独自完成。开学后我又大张旗鼓地邀请家长进行公开评选,并隆重发奖,这样就可以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热情高涨,信心倍增。这种活动使学生受益匪浅。我不只是让学生去抄、去背,自己也做积累摘抄作业。有时候学生看了我的摘抄本,回去后模仿着贴、剪,一个带动一片,何乐而不为呢?郑板桥谈竹:“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认为积累的结果如同竹,坚定,执著,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前行了,怎能没有大的收获?
三、早起步,引领写作。
平时,总能听到老师们说:指导作文难,尤其指导后学生写出的作文不如意,感觉更难。怎样培养写作的兴趣,让学生写出一篇通顺的、能抓住中心、表达出真情实感的作文呢?这的确是在作文教学中颇为棘手的问题。我的体会是:
㈠ 早起步,播撒写作的种子。
一年级学完拼音后,我就教学生每天写一句话,不会写的字用拼音替代。慢慢地,学生一句变成两句,两句变成了三句。这时候,把一些好的词教给他们放在自己想说的话中,让他们找一找发现了什么?到了二年级我们已经正式写日记了。教给写日记的格式,内容随意,当然不是放任自流。自由也有度,适当教学生一些连句成段的方法,把读过的书中好的词句运用到自己的文中。“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了很多的书,现在就是在学习运用了,中年级的日记、写话训练中特别注重:用词造句,把重点部分写具体,句连成段落的训练。每天我会选找出几位写得好的同学利用课前三分钟站在讲台上读自己的日记。惊叹,羡慕:我也要写好,我也用成语,我也站在讲台上读……学生们在这种竞争中写作的第一步迈出去了。从此,日记陪伴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低年级科目少可以每周写三次或者四次,高年级可以每周写一到两次,这完全取决于学生实际的需要。
㈡ 小练笔,长出写作的叶。
课文小练笔有助于学生模仿。我们教材每一篇都是经过精编细装的名家名作,文质兼美,语言锤炼,行文的构思、篇章的筑建都有许多独到之处,是我们学习写作的极好范文。在学过课文后,可以模仿文章的一点进行练笔。结构比较好模仿的,语言优美的,可以让孩子尝试仿写,把文章中的词语装点在自己的作文中,用课文的语言装点自己的语言,修饰自己的语言,规范自己的语言,如低年级的《称赞》、《狼和小羊》,高年级的《地震中的父与子》、《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等。课文中作者的写作特色,修辞手法等比较有特色的方面,也可以变换不同的角度让孩子多练多写,如《鲸》描写鲸庞大的部分作者通过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从鲸的身长、体重、嘴大、舌头大这四方面充分说明鲸的确很大。让人读起来感觉生动有趣,抓住这个写作特点,让孩子运用学过的说明方法写自己熟悉的事物,通过反复训练,孩子不但学会各种说明方法,还知道在自己平时的作文中如何运用这些说明方法使自己的文章生动具体!
其实,只要老师能够充分运用课文中的资源,善于抓住契机指导孩子们多写多练,相信孩子的写作水平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㈢给高分,评语开出写作的花。
记得一位心理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最佳的途径是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不断尝到成功的喜悦。”读书了,积累了,习作了,其实我们还看到了学生的理解能力也在大量的读书积累中也提高了。批改学生的日记和作文时,把尺码放低点,在分数和评语上给高分,多表扬,使他们尝到“成功”的甜头。对文中的不足委婉地指出,还可以面批时单独指出,告诉学生努力做到作文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统一,更好地表达意思和情感。对写得好的文章和有进步的文章都给予及时表扬,让他们在作文中写出有深意的感受和看法,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高出了水面就能带动其他人。除了高分,还和其他班老师说好让这些同学到其他班去读自己的文章,让他们在赞扬声中树立自信,自然而然就会更上一层楼。
很多的教学杂志上都在介绍领先的阅读、积累、作文的好方法。梅子涵说:“读对于写作的意义,是不经意间渐渐发生的。你读的那些故事,故事里的语句,词汇,故事里人物说的话,故事里含有的道理和感情……多多少少会留在你的记忆里,就像一棵树,阳光会洒下,雨水也会落到,有这些滋润,树就用不着想:我们的叶子怎么才能绿呢?花怎么盛开?不知不觉间,叶子翠绿了,新的叶子不断从枝上窜出来了,花儿也盛开了……这都是不经意的。渐渐的,你不用去想,它们会来。”成长是一扇绿色的门,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写好作文不是几天见效的事,需要有耐心,学会等待,只要我们平时多在工作实践中留心,因人而宜,以人为本,每个老师都会找到好的方法的。“教是为了不教。”只要我们在自己喜欢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做个喜欢阅读,喜欢积累,喜欢写作的勤快人,就会让自己的学生受益一辈子。
一、早起步,引领阅读。
知识的积累需要从点点滴滴入手,小学低年级是敏感特殊期,阅读的起步要从这里开始。阅读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从一年级入学开始,每天早上,我领读自读课本,还有集体购买的《小学生日记·周记起步》。刚开始小学生们读起来很困难,等拼音学完了以后就轻松多了。到今天为止,本人执教学生每天的阅读都没有放弃,只是要求的字数越来越多了,形式不同了:从一年级开始的每天100字到今天每天的1500字。这是每学期按照大多数同学的阅读状况来定的,一般情况下能完成,有个别人读不够字数,有一部分人还能超量完成任务。阅读的内容也很广博,不只是要求学生读作文书,而是鼓励学生订阅各类适合他们年龄段的杂志去读,推荐适合他们的名著去读,让学生把好的名篇拿来与大家共赏。讲故事,爱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听别人的故事,他也会在自己的书中找,不知不觉爱上了读书。每学期,我都会搞两次大型的读书交流活动,平时要求学生不许买零食,由家长带着学生到书店去买书一次或者两次,还有每个周四的作文课上,我会留出一节课的时间给学生放着轻柔的音乐,与学生一起读着悦人的美文,学生的阅读兴趣,静心读书的能力就是这样培养的。
二、早起步,引领积累。
在日复一日的阅读中,其实学生就已经开始积累了。除此之外老师可以有意识地指导背诵,可以背诵成语、名人名言、歇后语,还有《论语》、《三字经》、名家名篇……除了背,还让学生把背会的成语默写下来,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常言说:读记十遍,不如抄写一遍。到了二年级可以指导学生抄写好的句子、段落。三年级时我们每个同学都有了自己的“我的地盘我做主”积累摘抄本。每天可以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段落,文章;也可以适当地画上图画,粘贴贴画,让读书积累生活充满情趣。有了兴趣就不担心学生不抄写了,在假期中我给孩子留的作业也很简单,从来不让他们抄写生字,暑假作业本也可以不做,但要自编书:要求从封面到插图,从目录、前言到后记,从文章的撰写到积累的摘抄,都由学生自己决定。初看这个作业很简单,其实做起来相当复杂:作者、插图、编辑、设计等都是他一个人独自完成。开学后我又大张旗鼓地邀请家长进行公开评选,并隆重发奖,这样就可以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热情高涨,信心倍增。这种活动使学生受益匪浅。我不只是让学生去抄、去背,自己也做积累摘抄作业。有时候学生看了我的摘抄本,回去后模仿着贴、剪,一个带动一片,何乐而不为呢?郑板桥谈竹:“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认为积累的结果如同竹,坚定,执著,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前行了,怎能没有大的收获?
三、早起步,引领写作。
平时,总能听到老师们说:指导作文难,尤其指导后学生写出的作文不如意,感觉更难。怎样培养写作的兴趣,让学生写出一篇通顺的、能抓住中心、表达出真情实感的作文呢?这的确是在作文教学中颇为棘手的问题。我的体会是:
㈠ 早起步,播撒写作的种子。
一年级学完拼音后,我就教学生每天写一句话,不会写的字用拼音替代。慢慢地,学生一句变成两句,两句变成了三句。这时候,把一些好的词教给他们放在自己想说的话中,让他们找一找发现了什么?到了二年级我们已经正式写日记了。教给写日记的格式,内容随意,当然不是放任自流。自由也有度,适当教学生一些连句成段的方法,把读过的书中好的词句运用到自己的文中。“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了很多的书,现在就是在学习运用了,中年级的日记、写话训练中特别注重:用词造句,把重点部分写具体,句连成段落的训练。每天我会选找出几位写得好的同学利用课前三分钟站在讲台上读自己的日记。惊叹,羡慕:我也要写好,我也用成语,我也站在讲台上读……学生们在这种竞争中写作的第一步迈出去了。从此,日记陪伴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低年级科目少可以每周写三次或者四次,高年级可以每周写一到两次,这完全取决于学生实际的需要。
㈡ 小练笔,长出写作的叶。
课文小练笔有助于学生模仿。我们教材每一篇都是经过精编细装的名家名作,文质兼美,语言锤炼,行文的构思、篇章的筑建都有许多独到之处,是我们学习写作的极好范文。在学过课文后,可以模仿文章的一点进行练笔。结构比较好模仿的,语言优美的,可以让孩子尝试仿写,把文章中的词语装点在自己的作文中,用课文的语言装点自己的语言,修饰自己的语言,规范自己的语言,如低年级的《称赞》、《狼和小羊》,高年级的《地震中的父与子》、《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等。课文中作者的写作特色,修辞手法等比较有特色的方面,也可以变换不同的角度让孩子多练多写,如《鲸》描写鲸庞大的部分作者通过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从鲸的身长、体重、嘴大、舌头大这四方面充分说明鲸的确很大。让人读起来感觉生动有趣,抓住这个写作特点,让孩子运用学过的说明方法写自己熟悉的事物,通过反复训练,孩子不但学会各种说明方法,还知道在自己平时的作文中如何运用这些说明方法使自己的文章生动具体!
其实,只要老师能够充分运用课文中的资源,善于抓住契机指导孩子们多写多练,相信孩子的写作水平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㈢给高分,评语开出写作的花。
记得一位心理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最佳的途径是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不断尝到成功的喜悦。”读书了,积累了,习作了,其实我们还看到了学生的理解能力也在大量的读书积累中也提高了。批改学生的日记和作文时,把尺码放低点,在分数和评语上给高分,多表扬,使他们尝到“成功”的甜头。对文中的不足委婉地指出,还可以面批时单独指出,告诉学生努力做到作文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统一,更好地表达意思和情感。对写得好的文章和有进步的文章都给予及时表扬,让他们在作文中写出有深意的感受和看法,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高出了水面就能带动其他人。除了高分,还和其他班老师说好让这些同学到其他班去读自己的文章,让他们在赞扬声中树立自信,自然而然就会更上一层楼。
很多的教学杂志上都在介绍领先的阅读、积累、作文的好方法。梅子涵说:“读对于写作的意义,是不经意间渐渐发生的。你读的那些故事,故事里的语句,词汇,故事里人物说的话,故事里含有的道理和感情……多多少少会留在你的记忆里,就像一棵树,阳光会洒下,雨水也会落到,有这些滋润,树就用不着想:我们的叶子怎么才能绿呢?花怎么盛开?不知不觉间,叶子翠绿了,新的叶子不断从枝上窜出来了,花儿也盛开了……这都是不经意的。渐渐的,你不用去想,它们会来。”成长是一扇绿色的门,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写好作文不是几天见效的事,需要有耐心,学会等待,只要我们平时多在工作实践中留心,因人而宜,以人为本,每个老师都会找到好的方法的。“教是为了不教。”只要我们在自己喜欢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做个喜欢阅读,喜欢积累,喜欢写作的勤快人,就会让自己的学生受益一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