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化学的入门教学

【作者】 杨正帆

【机构】 城关中学三分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初三是学生化学学习的入门阶段,是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打好化学基础的关键时期如何引导学生入门是化学教师面临的一个难题。本文结合实际教学案例提出了引导初中学生入门化学学习的措施;以期帮助学生在学习化学时更快更好地入门,打好化学基础。
        关键词:化学,入门教学,要求,措施
        进入初三的学生开始接触到一门新鲜的课程——化学。初中化学课程不仅是整个化学教育的启蒙和基础,同时也是处理生活中问题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对于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由于课程开设比较晚,因此学生对化学存在很多的疑问和好奇心,比如:什么是化学,化学跟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如何学化学,以及怎么学好化学等等。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并促使学生学好化学是摆在每一位化学教师面前的一个严峻的课题。
  一、激发学习动机,促进学生入门
  给化学课堂教学增添“化学味”,就是要通过调查、探究、实验等方式,学习和体验化学的学科特征及其基本的思维和方法。这不仅体现了现代化学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更重要是的给接受化学启蒙教育的学生渗透科学的学习观——化学学习不但要面向书本,更要面向社会、面向生活;不但要勤于动脑,而且要乐于动手;不但要注重结果,更要注重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但不少教师却认为,初中化学之所以难学,在于知识散、乱、杂,因而十分强调知识的结构和条理,加之升学压力,在新课教学中就早早地把教学内容、习题选编的难度向中考靠拢,结果化学课成了“压缩饼干”,营养丰富但学生却难以下咽。割断化学与社会、生活、生产的联系,恰恰就是丢掉了化学的“灵性”所在。第一、二章中涉及的空气中的化学、我国即将实现载人航天飞船使用的助燃剂、悉尼奥运会中能水下传递而不灭的奥运圣火、我国科技工作者用移动原子排列的“中国”二字……等等中考“不考”的内容,非但不会冲淡教学,反而因为有了“化学味”更能吸引学生,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探究的热情,更能促进学生领会学科的特征,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帮助学生更快入门。
  二、理顺知识组织线索,引导学生入门
  我们依据“综合贯通”和“逐级分化”的原则,设计了“认知路线地图”引导学生入门。“认知路线地图”就是要设计这样的一个知识框架,它提供了学习的宏观线索,让学生整体性把握某类知识的学习特点,在拥有“面”的基础上,结合教材(人教版)的内容和编排特点,以知识框架上某个结点作为知识生长点,通过范例或专题进行具体、深入地学习,并将这条粗线条的宏观学习主线不断填充、丰富和发展,达到点和面的结合。笔者尝试使用的“认知路线地图”主要为“一纲五线”:“一纲”是指全面学习物质的提纲: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制取——用途。“五线”:一是指初步的物质结构理论学习主线,即通过运用原子分子论和元素观点,将物质的组成(元素)、结构(原子、分子、离子)、性质(化合价等)、变化(物变、化变、化学反应的本质等)、分类(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等)、表达(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知识内容串成一个知识整体。二指物理性质的学习主线,即按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的顺序学习物理性质;三指化学性质的学习主线,即按与金属、非金属、氧化物、水、酸、碱、盐的反应来掌握化学性质;四是指物质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制法的学习主线;五是指物质分类的学习主线。
  如在第一章《空气 氧》学习时,我们结合教材目录为学生准备了入门性的专题导言:化学作为研究物质的一门学科,初三化学主要学习下列的物质:
  氧气 → 水 → 氢气 → 碳 → 二氧化碳 → 一氧化碳 → 铁 → 酸 → 碱 → 盐
  而要全面认识某一种物质,应从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制取、用途等六方面展开,以后的学习将从这六个方面寻找物质之间的差异和联系,然后以此为基础将物质进行分类,从而组成全书的知识系统网络,这是初三化学特有的研究和学习的方法。以此作为“先行组织者”,让学生在这个框架性的认识背景下,再通过教材深入具体学习教材编排的有代表性的物质如氧气、氢气、二氧化碳等,增强了学生对全书的知识体系的认识及其各部分之间联系的认识,从而帮助学生入门。
  三、突破化学“语言关”,帮助学生入门
  突破化学“语言关”是引导学生入门的关键。化学的语言从表述的方法上分,有图形语言(如实验或操作装置图等)、文字语言(化学实验操作方法、过程、步骤的表述和化学实验现象的表述等)和符号语言(元素符号、离子符号、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等)。图形语言具有简洁、整体、直观的特点,引导学生读会(如何装置)、会读(为什么要这样装置)图形语言,有利于学生领会实验设计的意图和思想,促进对概念的理解和提高实验思维能力。用严密、准确、规范的化学文字语言表述化学实验操作过程、步骤及实验现象是学好化学的重要条件,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时时示范,还要强化学生时时使用,坚持不懈则水到渠成。符号语言即化学用语,其特点是易学难记,易懂难熟。在教学安排上我们采用分散记忆、各个突破的方法,在具体操练过程中则注重名实结合和读写并重。将化学用语(名)和实物、反应现象结合起来理解和记忆,在诵读中加强联想,在书写中强化记忆,在应用中增进理解。尤其是化学方程式的记忆,要教会学生根据实验现象记、结合物质特性记、按照反应规律记、抓住内在联系记、根据反应原理记、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等方法。
  又如初三学生对用元素、分子、原子描述物质的组成或构成非常头疼,我们则以水为例用四句话规范其“说法”:1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2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3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4每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从而帮助学生有效地克服了各种似是而非的各种表述,规范了化学用语。
  四、融德育教学于化学教育之中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对化学的研究是令人瞩目的,在绪言课中,对学生讲述一些化学史,讲述中国在化学的方面发展很有必要。
  古代中国的火药、造纸(下转第63页)(上接第77页)术、瓷器闻名于世,现代中国的化学发展同样令人瞩目: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侯德榜的先进事迹:侯德榜以十门功课满分的成绩赴美留学,学成后归国,克服内乱和抗日战争的重要困难建立制碱工厂,潜心研究,所创立的联合制碱法,打破了欧洲垄断制造碱的历史,结束中国使用洋碱的历史,他改进的造碱工艺被称为侯氏制碱法。在教学中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学,可以使学生有远大理想,激励学生奋进,同时,培养学生的世界观和科学学习的态度。
  参考文献:
  [1] 张海锋.以兴趣之钥匙开启化学之门[J].大观周刊.2012,(1).
  [2] 周国强.怎样上好首节化学课[J].成才之路..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