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开展创新教育 训练学生思维——基于初中化学通过开展创新教育训练学生思维的教学策略
【作者】 冷雪胜
【机构】 兖州市第十八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创新教育在本质上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创新教育改变了传统教学思想存在的重传授轻思考、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的弊端,而着重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性能力和创造性人格。把创新教育引入化学课堂教学,更能体现化学学科特点,能更好地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维。
关键词:创新 训练 思维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见学生在学习中思考的重要。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思维就像一棵花,它是逐渐地积累生命的汁液的。只要我们用这种汁液浇灌它的根,让它受到阳光的照射,它的花朵就会绽开。让我们教会儿童思考,在他们面前展开思维的最初的源泉——周围世界吧。让我们把人类最大的欢乐——认识的欢乐给予儿童吧!”在这里,足以看出教会学生思考的重要。而学生的思考源于学生思维的培养和训练,只有学生的思维发展了,才能促其思考。那么教师就要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不但让学生能思考,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思考,善于思考。赫尔巴特强调:“教师的工作应主要是想方设法唤起各种各样的力量,用推动思考力的方法,用赋予思考力以活跃、敏捷、持续和多样性想象的方法,来充实外部世界的创造性作用。”这里又可以看出,教师如何促进学生的思考,即培养和训练学生思维方法的问题。
我们认为,创新教育在本质上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能更好地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思考。新课改倡导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因此,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创新教育成为教育工作者研究和探索的一个崭新的课题。创新教育改变了传统教学思想存在的重传授轻思考、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的弊端,而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性能力和创造性人格,改变了传统教学中阻碍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教学方法,树立了“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因此,我们把创新教育引入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旨在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学会思考,善于思考,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最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一、重视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创造能力训练学生思维
创造能力是指“具有流畅、独特、变通、创新及超越平常的思考与活动的能力,这种能力符合创造活动的要求。”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有助于学生创造潜能的挖掘,创造能力的开发,使学生在思维训练中有独立的自主权。化学学科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通过化学实验帮助学生形成和巩固化学概念和理论,获取化学知识,同时更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和不断探索的科学态度和学习方法,是提高学生化学技能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探究性实验是学生在实验和观察的基础上通过科学抽象来获得结论的一种实验。它以其生动的魅力和丰富的内涵在化学教学中发挥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尤其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创造能力等方面有着特殊的功效。因此,若能挖掘探究性实验,或将部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或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操作,则不失为化学教学中进行创造能力培养,训练学生思维的有效途径。
1.改进教材的部分“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训练学生思维。
验证性实验是指对研究对象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或已经得到一定的规律和结论,为验证这种认识或结论而进行的一种实验。这样的实验只是起到学习书本知识、巩固现成结论和训练操作技能的作用,不能从根本上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维,只能按照现成的结论去进行学习和检验它的正确性,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不能激起学生创造兴趣,久而久之学生就懒于思考和不思考,反正有现成的东西,只要记住并会用就行了,导致学生没有创造热情,就不去创造,哪还有创造能力?因而我们提出改进教材的部分“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以激起学生创造的热情。
例如,在学习《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时,并不是先按教材上设计好的程序,先明确反应原理、实验装置,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再让学生动手操作制取并收集一瓶二氧化碳。而是采取先“放”再“收”的思维方式:首先提出两个问题:①收集你能获得二氧化碳的方法②根据老师提供给你的实验药品和实验器材动手制取并收集一瓶二氧化碳。然后把学生“放”下去,让学生分小组合作研究这两个问题,教师参与、辅导、指导学生的合作学习。这时学生们好奇心和热情得到引发,情绪高涨,思维活动都集中在如何才能获得一瓶二氧化碳气体上。在学生思考、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无形地就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然后,在学生都获得了一瓶二氧化碳后,教师就要把学生“收”回来。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探究结果:①应用哪个化学反应作为二氧化碳制取的反应原理,说出探究过程;②反应装置是如何确立的?③收集装置如何确立的?④制取并收集一瓶CO2有哪些步骤?你认为在操作中需注意什么?在小组回答的基础上,其他小组的学生可以提出不同的见解或加以补充。教师负责组织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完善,使整节课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即:实验室制取CO2的一般思路。这样一“放”一“收”地把部分“验证性”实验重新进行“探究性”设计,不仅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而且通过学生亲自动手体验,参与探究的全过程,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很好地训练了学生的思维。
2.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训练学生思维。
教材设计的实验能够提高学生熟练操作程度,但不能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造能力。若能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操作或由学生自己进行实验设计,则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从而更好地训练学生的思维。如在学习酸碱中和反应这一知识时,氢氧化钠(NaOH)与盐酸(HCl)反应没有现象,不能说明二者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那么怎样才能让无现象变成有现象从而说明NaOH与HCl是否发生了反应呢?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思考:怎样让无现象变成有现象?学生陷入深深的思考中,然后小组讨论、交流,设计实验方案,再让小组派代表提出自己的实验方案,教师进行归纳、评析、引导,最后师生共同设计出几个易于操作并合理的实验方案:①在氢氧化钠里滴加2-3滴紫色石蕊试液,呈蓝色,加盐酸至变回无色即可②在氢氧化钠里滴加2-3滴无色酚酞试液,溶液变红,然后滴入盐酸,红色褪去即可③向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2-3滴紫色石蕊试液,观察溶液的颜色④将反应后的溶液蒸发,观察剩余的固体………。在这几个方案中,分小组任选一方案进行操作,最后得出NaOH与HCl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学生在设计和操作中,既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又很好地训练了思维,其创造能力也得以提升。
二、创设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训练学生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最高层次的思维方法,也是创造能力的核心内容之一。创造性思维培养就是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品质的训练。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多的进行探究式活动,多为学生设置问题情境、创造参与探究活动的机会,突出学生在实验探究中主体地位,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能积极进行思考,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让学生成为科学探究的主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更好地训练学生思维。如下面一案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教师演示实验:在烧杯A中装入20ml蒸馏水,滴入2--3滴酚酞试液,让同学们都看到,得到的溶液是无色的。在烧杯B中装入10ml浓氨水,用一只大烧杯把A、B两烧杯罩在一起.
学生观察:过一会儿,小烧杯A中装的溶液变红了。
教师质疑:上述现象说明了什么?会引起你怎样的思考?
(二)提出假设,设计方案。
1.学生分小组讨论,大胆进行假设与猜想,然后分小组进行汇报。
教师对学生的假设进行鼓励和表扬,同时引导学生整理归纳,可得出如下比较符合实际的猜想:
⑴A烧杯中滴入的酚酞要过一会儿才能变色,与B烧杯无关。
⑵大烧杯壁上沾有某种物质,散发出肉眼看不见的微粒与A烧杯中的溶液接触,使其变红。
⑶烧杯B中的浓氨水散发出一种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慢慢溶解到烧杯A的溶液中,使A溶液变红。
过渡:那么以上几种假设哪一种或哪几种是正确的呢?下面请各小组讨论一下,设计出验证假设成立的实验方案来。
学生分小组进行方案设计:教师并参与研讨,给以指导和帮助。
各小组汇报方案,教师给以激励和表扬。
各小组可能设计出如下方案:
①用洁净的烧杯C配好20ml蒸馏水,滴入2--3滴酚酞试液,静置观察。(验证第一种假设是否成立)
②将C烧杯再用大烧杯罩上观察(验证第二种假设是否成立)
③另取两只烧杯,重新配好A烧杯中的溶液,B溶液用蒸馏水代替浓氨水,观察现象。
④小心闻浓氨水的气味。取出浓氨水少量于试管中,滴入酚酞试液,观察现象。
(三)实验操作,探求新知。
学生按照以上四种方案进行实验操作,教师给以指导和帮助。同时要求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总结结论。
(四)表达交流,总结规律。
学生实验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分小组进行表达交流,根据实验结果,阐述假设是否成立。教师对学生的表达给以肯定和表扬。
教师引导总结规律:
①氨水能使酚酞试液变红;
②浓氨水具有挥发性,能挥发出肉眼看不到的微粒。B烧杯中的浓氨水中有肉眼看不到的微粒逸出,有些微粒进入了A烧杯中的溶液里,使溶液颜色变红。
浓氨水挥发出的肉眼看不到的微粒,我们把它称为分子,也就是说明,浓氨水是由分子构成的,且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这一案例是由教师为学生积极创设的探究活动,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从设计到探究,都由学生自主参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学生个人的创造和集体的智慧,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创造性思维,其思维也得到了很好的训练和发展。
总之,在化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可以有力地训练学生思维,要创设适宜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与发展的环境和条件,多给学生自主创新和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科学探究中积极主动发展,使学生在体会到学习乐趣的同时,其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参考文献:
[1] 胡东芳.教育研究方法哲理故事与研究智慧 [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 关文信. 新课程理念与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施 [M].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 吴琼. 中学化学教学建摸[M]. 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3.
[4] 赫尔巴特. 赫尔巴特文集教育学卷二[M]. 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5] 苏霍姆林斯基. 给教师的建议(下),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6] 叶澜.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J]. 教育研究,1997(9):3—8.
关键词:创新 训练 思维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见学生在学习中思考的重要。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思维就像一棵花,它是逐渐地积累生命的汁液的。只要我们用这种汁液浇灌它的根,让它受到阳光的照射,它的花朵就会绽开。让我们教会儿童思考,在他们面前展开思维的最初的源泉——周围世界吧。让我们把人类最大的欢乐——认识的欢乐给予儿童吧!”在这里,足以看出教会学生思考的重要。而学生的思考源于学生思维的培养和训练,只有学生的思维发展了,才能促其思考。那么教师就要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不但让学生能思考,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思考,善于思考。赫尔巴特强调:“教师的工作应主要是想方设法唤起各种各样的力量,用推动思考力的方法,用赋予思考力以活跃、敏捷、持续和多样性想象的方法,来充实外部世界的创造性作用。”这里又可以看出,教师如何促进学生的思考,即培养和训练学生思维方法的问题。
我们认为,创新教育在本质上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能更好地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思考。新课改倡导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因此,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创新教育成为教育工作者研究和探索的一个崭新的课题。创新教育改变了传统教学思想存在的重传授轻思考、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的弊端,而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性能力和创造性人格,改变了传统教学中阻碍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教学方法,树立了“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因此,我们把创新教育引入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旨在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学会思考,善于思考,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最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一、重视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创造能力训练学生思维
创造能力是指“具有流畅、独特、变通、创新及超越平常的思考与活动的能力,这种能力符合创造活动的要求。”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有助于学生创造潜能的挖掘,创造能力的开发,使学生在思维训练中有独立的自主权。化学学科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通过化学实验帮助学生形成和巩固化学概念和理论,获取化学知识,同时更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和不断探索的科学态度和学习方法,是提高学生化学技能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探究性实验是学生在实验和观察的基础上通过科学抽象来获得结论的一种实验。它以其生动的魅力和丰富的内涵在化学教学中发挥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尤其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创造能力等方面有着特殊的功效。因此,若能挖掘探究性实验,或将部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或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操作,则不失为化学教学中进行创造能力培养,训练学生思维的有效途径。
1.改进教材的部分“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训练学生思维。
验证性实验是指对研究对象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或已经得到一定的规律和结论,为验证这种认识或结论而进行的一种实验。这样的实验只是起到学习书本知识、巩固现成结论和训练操作技能的作用,不能从根本上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维,只能按照现成的结论去进行学习和检验它的正确性,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不能激起学生创造兴趣,久而久之学生就懒于思考和不思考,反正有现成的东西,只要记住并会用就行了,导致学生没有创造热情,就不去创造,哪还有创造能力?因而我们提出改进教材的部分“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以激起学生创造的热情。
例如,在学习《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时,并不是先按教材上设计好的程序,先明确反应原理、实验装置,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再让学生动手操作制取并收集一瓶二氧化碳。而是采取先“放”再“收”的思维方式:首先提出两个问题:①收集你能获得二氧化碳的方法②根据老师提供给你的实验药品和实验器材动手制取并收集一瓶二氧化碳。然后把学生“放”下去,让学生分小组合作研究这两个问题,教师参与、辅导、指导学生的合作学习。这时学生们好奇心和热情得到引发,情绪高涨,思维活动都集中在如何才能获得一瓶二氧化碳气体上。在学生思考、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无形地就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然后,在学生都获得了一瓶二氧化碳后,教师就要把学生“收”回来。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探究结果:①应用哪个化学反应作为二氧化碳制取的反应原理,说出探究过程;②反应装置是如何确立的?③收集装置如何确立的?④制取并收集一瓶CO2有哪些步骤?你认为在操作中需注意什么?在小组回答的基础上,其他小组的学生可以提出不同的见解或加以补充。教师负责组织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完善,使整节课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即:实验室制取CO2的一般思路。这样一“放”一“收”地把部分“验证性”实验重新进行“探究性”设计,不仅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而且通过学生亲自动手体验,参与探究的全过程,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很好地训练了学生的思维。
2.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训练学生思维。
教材设计的实验能够提高学生熟练操作程度,但不能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造能力。若能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操作或由学生自己进行实验设计,则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从而更好地训练学生的思维。如在学习酸碱中和反应这一知识时,氢氧化钠(NaOH)与盐酸(HCl)反应没有现象,不能说明二者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那么怎样才能让无现象变成有现象从而说明NaOH与HCl是否发生了反应呢?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思考:怎样让无现象变成有现象?学生陷入深深的思考中,然后小组讨论、交流,设计实验方案,再让小组派代表提出自己的实验方案,教师进行归纳、评析、引导,最后师生共同设计出几个易于操作并合理的实验方案:①在氢氧化钠里滴加2-3滴紫色石蕊试液,呈蓝色,加盐酸至变回无色即可②在氢氧化钠里滴加2-3滴无色酚酞试液,溶液变红,然后滴入盐酸,红色褪去即可③向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2-3滴紫色石蕊试液,观察溶液的颜色④将反应后的溶液蒸发,观察剩余的固体………。在这几个方案中,分小组任选一方案进行操作,最后得出NaOH与HCl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学生在设计和操作中,既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又很好地训练了思维,其创造能力也得以提升。
二、创设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训练学生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最高层次的思维方法,也是创造能力的核心内容之一。创造性思维培养就是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品质的训练。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多的进行探究式活动,多为学生设置问题情境、创造参与探究活动的机会,突出学生在实验探究中主体地位,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能积极进行思考,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让学生成为科学探究的主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更好地训练学生思维。如下面一案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教师演示实验:在烧杯A中装入20ml蒸馏水,滴入2--3滴酚酞试液,让同学们都看到,得到的溶液是无色的。在烧杯B中装入10ml浓氨水,用一只大烧杯把A、B两烧杯罩在一起.
学生观察:过一会儿,小烧杯A中装的溶液变红了。
教师质疑:上述现象说明了什么?会引起你怎样的思考?
(二)提出假设,设计方案。
1.学生分小组讨论,大胆进行假设与猜想,然后分小组进行汇报。
教师对学生的假设进行鼓励和表扬,同时引导学生整理归纳,可得出如下比较符合实际的猜想:
⑴A烧杯中滴入的酚酞要过一会儿才能变色,与B烧杯无关。
⑵大烧杯壁上沾有某种物质,散发出肉眼看不见的微粒与A烧杯中的溶液接触,使其变红。
⑶烧杯B中的浓氨水散发出一种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慢慢溶解到烧杯A的溶液中,使A溶液变红。
过渡:那么以上几种假设哪一种或哪几种是正确的呢?下面请各小组讨论一下,设计出验证假设成立的实验方案来。
学生分小组进行方案设计:教师并参与研讨,给以指导和帮助。
各小组汇报方案,教师给以激励和表扬。
各小组可能设计出如下方案:
①用洁净的烧杯C配好20ml蒸馏水,滴入2--3滴酚酞试液,静置观察。(验证第一种假设是否成立)
②将C烧杯再用大烧杯罩上观察(验证第二种假设是否成立)
③另取两只烧杯,重新配好A烧杯中的溶液,B溶液用蒸馏水代替浓氨水,观察现象。
④小心闻浓氨水的气味。取出浓氨水少量于试管中,滴入酚酞试液,观察现象。
(三)实验操作,探求新知。
学生按照以上四种方案进行实验操作,教师给以指导和帮助。同时要求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总结结论。
(四)表达交流,总结规律。
学生实验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分小组进行表达交流,根据实验结果,阐述假设是否成立。教师对学生的表达给以肯定和表扬。
教师引导总结规律:
①氨水能使酚酞试液变红;
②浓氨水具有挥发性,能挥发出肉眼看不到的微粒。B烧杯中的浓氨水中有肉眼看不到的微粒逸出,有些微粒进入了A烧杯中的溶液里,使溶液颜色变红。
浓氨水挥发出的肉眼看不到的微粒,我们把它称为分子,也就是说明,浓氨水是由分子构成的,且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这一案例是由教师为学生积极创设的探究活动,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从设计到探究,都由学生自主参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学生个人的创造和集体的智慧,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创造性思维,其思维也得到了很好的训练和发展。
总之,在化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可以有力地训练学生思维,要创设适宜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与发展的环境和条件,多给学生自主创新和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科学探究中积极主动发展,使学生在体会到学习乐趣的同时,其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参考文献:
[1] 胡东芳.教育研究方法哲理故事与研究智慧 [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 关文信. 新课程理念与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施 [M].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 吴琼. 中学化学教学建摸[M]. 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3.
[4] 赫尔巴特. 赫尔巴特文集教育学卷二[M]. 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5] 苏霍姆林斯基. 给教师的建议(下),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6] 叶澜.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J]. 教育研究,1997(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