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创造性阅读能力的培养

【作者】 陈 碧

【机构】 普定县第二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阅读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语文能力。《新课程标准》对初中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必须让学生拥有创造的欲望,真正成为创造性人才。当前,随着语文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阅读能力,已成为当前和今后语文教学的重点。      
  关键词:创造性;阅读能力;培养;方法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的建议,明确了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能力的目标。创造性阅读是阅读的最高层次,是指从阅读中激发创造的欲望,表达自己的见解或思想,乃至超越文本,对所阅读的内容进行补充、修正翻出新意或提出相反、相对的观点。如何培养这种能力呢?万丈高楼平地起、千里之行始足下,这也应从根基入手,循序渐进,层层提高,直至佳境。
  一、丰富积累,扎稳脚跟
  创造性阅读能力不是空中楼阁,它应当以积累丰富的语言文字材料为基础。因此,教师不能只注重课内阅读,更应当重视课外阅读,鼓励和引导学生广读博览。作为语文老师应该有目的、有计划地给学生推荐思想内容健康,语言文字规范、优美的读物。成立以会员之间互相交换图书、交流读书心得为宗旨的“读书联合会”。此外,经常开展以读书为主题的如“经验交流”“演讲比赛”“知识竞赛”“优秀读书笔记展”等形式的活动,来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和热情。
  二、在交流和讨论中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提出了要逐步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的能力,要求“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同时,在阅读课的“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里反复强调学生阅读要有“自己的看法”“自己的判断”“自己的心得”“自己的疑问”,旨在让学生在阅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从而实现“有创意的阅读”。
  三、 借助于联想和想像,由此及彼,由浅入深
  1、例如:周汝昌的《浅说一首<清明>绝句》,对“清明时节雨纷纷”一句,作者抓住“纷纷”两字,从雨的特征,雨的精神,雨的境界,多层次进行剖析,指出还有一层被读者所忽略的意思,那就是,它实际上还在形容着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但是,我们不能否认,不同的读者,会因为身份、地位、心境的不同而赋予“清明雨”不同的内涵,会联想到相关的人、事、物,于是山水草木,云气雨丝等都会在读者的脑海里作出新的诠释。而运用这些联想和想像的过程,就是一种创造的过程。我们的阅读训练,就是要激发学生的潜在的联想和想像能力,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去联想、去想像,海阔天空,甚至是异想天开。阅读是一种主观与客观的融合,是一种整体感知。阅读后所产生的心理感触,是个性化的、人格化的,教师无法用任何标准去统一,否则,就会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泯灭了学生的个性。
2、任何文学作品都有未确定性,是一个多层面的未完成的开放的图式结构,它存在的本身并不能产生独立的意义。而作品意义的实现是要靠读者通过阅读使之具体化,即读者的感觉和知觉经验将其作品中的空白填充起来,即“排除或填补未定点,空白或文本中的图式化的环节”,使作品的未定性得以确定,最终实现对作品的再创造。课内的阅读训练,就是在教师的带动、指导和帮助下,由学生独立或与他人共同实现阅读对象的开放性,并将文中的空白点加以具体化或明确化。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营造一种宽松的、和谐的、民主的气氛。同时,尽可能多留出时间、空间,让学生有自由发挥的天地。
3、众所周知,优秀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既是鲜明的,又是模糊的,富有张力,它往往能激发读者丰富的想像,而文学作品的魅力也常常就存在于读者的想像中。“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道理就这么简单。比如阅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教师要做的工作就是给学生提供相关的知识点,着重于徐志摩短暂的人生经历与剑桥的关联。至于诗意,教师决不能用“1+1=2”去确定,可通过听录音和教师范读,引导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去感受“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去体味由“金柳”、“青荇”等组成的意像所蕴含的挚情深意。因为文章的意蕴常常不是三言两语能讲清的,所以说,阅读教育中的“空白”不可缺少,教师可作适当的点拨,更多的则是让学生去“意会”。
总之,要学好语文,提高自身的语文素质,就必须关心其它学科,即广泛地阅读,并接受语文以外的知识积淀。语文是个大概念,其内涵极其丰富,其外延无限广阔。语文学习在课内,也在课外。正如余秋雨所讲:“时代的发展使每门专业的内在结构和外部界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没有足够的整体视野,连专业都很难学好。”因此,这种自主的、个性化的阅读,是一种积累,又是一种创造,它对学生个体良好素质和人格形成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