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语文教师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
【作者】 朝鲁门
【机构】 内蒙古赤峰市克什克腾旗巴彦查干苏木完小
【摘要】【关键词】
【正文】我们常说,一个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应该“身教”和“言教”并行,而且“身教重于言教”。这就是说,教师教给学生应当怎样,自己也完全可以做到怎样。这样的教学,能使学生信服;这样的教师,能使学生效法;这样的教师所进行的教学,效果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语文教师的听、说、读、写能力,就是日日时时显示在学生眼前,能够给学生以潜移默化作用的一种“身教”。
语文教师要锻炼自己“听”的能力
凡有听觉的都能听,这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不过,要在听得时候,能够把别人说的、读的东西,迅速准确地抓住,接受,加以分析,得出印象,并储存下来,可就是包括注意力、思维力、记忆力等内容的一种需要锻炼的本领了。
我们应在各种场合,有意锻炼并运用这种能力。比如,在课堂上,当学生阅读、讨论、提问、发言的时候,我们必须全神贯注,注意倾听。必要时,简直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尽可能照顾周到,边听,边分析归纳。然后,根据我们从“听”得到的印象、认识,对学生有根有据的指导。当我们这样做的时候,我们在“听”的方面,就是在为学生作着示范了。那种在课堂上,对学生读的、说的漫不经心,不置可否的做法,既会挫伤学生积极性,又会对“听”的训练产生消极影响。
语文教师还要锻炼自己“说”的能力
说话好像不该有什么高的要求,其实不然,“出口成章”对一般人来说似乎不易做到,语文教学中“说”的训练正该达到这样的水平。我们语文教师对自己的口头语言不能不慎重,因为他随时都在向学生演示着语言的运用。语文老师可以因为自己教学语言的准确、流畅、纯净、生动等等,而深深地影响学生形成良好的语言习惯。也可以因为自己教学语言的支离破碎,拉杂重复、语病迭出等等,压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所以,语文教师要意识到自己的“说”和一般人的说,具有不大相同的意义,要给自己的“说”,树立比较高的标准,提出严格的要求。比如,语音要标准;语言要规范,没有语病,不说半截话,不带闲字,不重复啰嗦;讲话时仪态大方,亲切诚挚;甚而要求自己的语言富有艺术魅力,等等。注意这些问题和不注意大不一样。注意了,就会自觉地锻炼。不注意,就会继续以自己不纯洁、不正确的口头语言破坏自己的语文教学。
语文教师还要锻炼自己“读”的能力
“善于读书,深有所得”,这是要在长期大量的认真读书的实践中探索,体会,才能达到的要求。中学语文教师应当是个“杂家”。语文类的书当然要多读,有许多要精读,语文之外的书也应尽量多涉猎。因为需要看的书多,所以拉拉杂杂的看,根据一时的需要看,都是正常的。不过,从长远的需要来说,要有计划地系统地读书,即使在教学繁忙的情况下,也要坚持不懈,这一点更为重要。
我们在读书的过程中,应有锻炼自己的阅读能力。比如,读的准确、迅速,这是一个孰能生巧的过程,是唯有多读才能获得的能力。读了,当然应求理解。要提高理解能力,就要在阅读时积极思维,以得出自己的认识。一篇课文,我们通过自己的理解,深有所得,在教学时才会得心应手。不是我们自己的理解,是参考资料上写的,我们照搬,数学就不会贴切踏实。
我们语文教师还要努力锻炼和提高记忆力。脑子里多装些诗文,教学可随时随地动用我们的知识库存。库存丰富,才能左右逢源。
语文教师还得努力锻炼和提高朗读的能力。教师的朗读,对于给学生示范,对于帮助学生理解和感受课文,是很有用的。有些教师能够把课文读得很漂亮,一篇好文章,一读更生辉。那一定是读书多,朗读也多的缘故。
语文教师还要锻炼自己“写”的能力。
学生学习语文,感到最困难的往往是作文。其中原因很多,我们的指导不得法不能说不是原因之一。怎样才能指导好作文呢?教师自己动笔写文章去指导作文,犹如下水指导游泳一样,一招一式。指导者有亲身体验,指导起来就能够切实,具体。语文老师不经常动笔,或者干脆不动笔,不体会写文章的甘苦,对学生写作文的指导,批改,讲评。就 常常是“隔靴搔痒”了。语文老师即使由于工作,学习上的原因,而不能完全跟学生“同步”进行,也不要紧。其他的写作机会还很多。比如,我们在教学中有了深切的感受,可以写一些教学札记。 又如坚持写日记,给墙报,黑板报写点小文章,给报刊写些稿子等。这都是我们写作的机会,对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写作水平,都会有很大益处。当我们在作文讲评课上,在课外语文活动中,向学生朗读了自己的文章,当我们在墙报上发表了自己的练笔之作。学生不感兴趣吗?作文教学的局面当会因为我们“下水”练笔而活跃起来。
语文教师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决非一朝一夕之功。但是,当我们以“锲而不舍”的努力,在这些方面都取得一定的成绩之后,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则是肯定无疑的。
语文教师的听、说、读、写能力,就是日日时时显示在学生眼前,能够给学生以潜移默化作用的一种“身教”。
语文教师要锻炼自己“听”的能力
凡有听觉的都能听,这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不过,要在听得时候,能够把别人说的、读的东西,迅速准确地抓住,接受,加以分析,得出印象,并储存下来,可就是包括注意力、思维力、记忆力等内容的一种需要锻炼的本领了。
我们应在各种场合,有意锻炼并运用这种能力。比如,在课堂上,当学生阅读、讨论、提问、发言的时候,我们必须全神贯注,注意倾听。必要时,简直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尽可能照顾周到,边听,边分析归纳。然后,根据我们从“听”得到的印象、认识,对学生有根有据的指导。当我们这样做的时候,我们在“听”的方面,就是在为学生作着示范了。那种在课堂上,对学生读的、说的漫不经心,不置可否的做法,既会挫伤学生积极性,又会对“听”的训练产生消极影响。
语文教师还要锻炼自己“说”的能力
说话好像不该有什么高的要求,其实不然,“出口成章”对一般人来说似乎不易做到,语文教学中“说”的训练正该达到这样的水平。我们语文教师对自己的口头语言不能不慎重,因为他随时都在向学生演示着语言的运用。语文老师可以因为自己教学语言的准确、流畅、纯净、生动等等,而深深地影响学生形成良好的语言习惯。也可以因为自己教学语言的支离破碎,拉杂重复、语病迭出等等,压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所以,语文教师要意识到自己的“说”和一般人的说,具有不大相同的意义,要给自己的“说”,树立比较高的标准,提出严格的要求。比如,语音要标准;语言要规范,没有语病,不说半截话,不带闲字,不重复啰嗦;讲话时仪态大方,亲切诚挚;甚而要求自己的语言富有艺术魅力,等等。注意这些问题和不注意大不一样。注意了,就会自觉地锻炼。不注意,就会继续以自己不纯洁、不正确的口头语言破坏自己的语文教学。
语文教师还要锻炼自己“读”的能力
“善于读书,深有所得”,这是要在长期大量的认真读书的实践中探索,体会,才能达到的要求。中学语文教师应当是个“杂家”。语文类的书当然要多读,有许多要精读,语文之外的书也应尽量多涉猎。因为需要看的书多,所以拉拉杂杂的看,根据一时的需要看,都是正常的。不过,从长远的需要来说,要有计划地系统地读书,即使在教学繁忙的情况下,也要坚持不懈,这一点更为重要。
我们在读书的过程中,应有锻炼自己的阅读能力。比如,读的准确、迅速,这是一个孰能生巧的过程,是唯有多读才能获得的能力。读了,当然应求理解。要提高理解能力,就要在阅读时积极思维,以得出自己的认识。一篇课文,我们通过自己的理解,深有所得,在教学时才会得心应手。不是我们自己的理解,是参考资料上写的,我们照搬,数学就不会贴切踏实。
我们语文教师还要努力锻炼和提高记忆力。脑子里多装些诗文,教学可随时随地动用我们的知识库存。库存丰富,才能左右逢源。
语文教师还得努力锻炼和提高朗读的能力。教师的朗读,对于给学生示范,对于帮助学生理解和感受课文,是很有用的。有些教师能够把课文读得很漂亮,一篇好文章,一读更生辉。那一定是读书多,朗读也多的缘故。
语文教师还要锻炼自己“写”的能力。
学生学习语文,感到最困难的往往是作文。其中原因很多,我们的指导不得法不能说不是原因之一。怎样才能指导好作文呢?教师自己动笔写文章去指导作文,犹如下水指导游泳一样,一招一式。指导者有亲身体验,指导起来就能够切实,具体。语文老师不经常动笔,或者干脆不动笔,不体会写文章的甘苦,对学生写作文的指导,批改,讲评。就 常常是“隔靴搔痒”了。语文老师即使由于工作,学习上的原因,而不能完全跟学生“同步”进行,也不要紧。其他的写作机会还很多。比如,我们在教学中有了深切的感受,可以写一些教学札记。 又如坚持写日记,给墙报,黑板报写点小文章,给报刊写些稿子等。这都是我们写作的机会,对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写作水平,都会有很大益处。当我们在作文讲评课上,在课外语文活动中,向学生朗读了自己的文章,当我们在墙报上发表了自己的练笔之作。学生不感兴趣吗?作文教学的局面当会因为我们“下水”练笔而活跃起来。
语文教师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决非一朝一夕之功。但是,当我们以“锲而不舍”的努力,在这些方面都取得一定的成绩之后,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则是肯定无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