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数学的生活化教学
【作者】 赖礼冠
【机构】 德化县实验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数学教学中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加强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使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生活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我是从以下两方面努力:
一、组织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
小学生的学习带有浓厚的情绪色彩,对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到亲切、有兴趣。从他们的生活中提取数学知识,就能使他们感觉到课堂上学到的数学知识正是来自于生活之中,从进入学习的一开始就感到数学的价值,激起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精心创设现实的、有意义的生活情境,使学生从身边的实际生活中感悟数学知识、发现数学问题,从而产生探究知识的兴趣和愿望。
1、结合生活事例,组织学生从实践中发现数学。
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蕴藏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善于发现,就能从生活中找到许多数学的“影子”。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生活情境:今年9月20日,我校一年级有200名小学生要光荣地加入中国少年先锋队,后勤处要缝制200条红领巾,你们能帮助算一算需要多少布料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经过思考和交流讨论得出:(1)只要能知道做一条红领巾的布料,就能算出200条红领巾的布料。(2)可做一条红领巾要用多少布料呢?(3)红领巾是三角形,如果能知道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就能计算出来。(4)那么,三角形面积怎样计算呢?抓住这一契机,我组织学生探究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结果,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推导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再计算出制作200条红领巾所需的布料,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感觉到数学的用处。
2、联系生活实际,组织学生从生活中感悟数学。
我们应在教学中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巧妙地选取学生实际生活中的内容来呈现数学知识,触及学生的情感领域,从而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和探究。在教学小数除法时,我联系学生身边的生活实例,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在百汇超市买5支圆珠笔要6元,在永诚超市买同样的8支圆珠笔要9.5元,你会去哪里买圆珠笔?学生们根据生活经验立刻会说——哪家便宜去哪家买。这样将计算内容与生活实际巧妙地联系起来,增强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让他们感到数学就在身边,我也就生活在数学当中,自然也就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拥有了这样的积极心态,就会产生学习动力和进入数学乐园去探索、去创造的欲望。
二、组织学生在生活中应用数学
学生只有把课堂上获得的知识用于实践,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才能更主动地观察生活中的数学,更主动地把数学运用于生活。在教学中组织学生运用学到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可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的意识,使学生真正体验学习数学科学知识的意义和价值,增强热爱数学、学好数学的信心。
1、精心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数学对于学生来讲是抽象的,但生活对于学生来讲是熟悉的。如果学生能在生活中找到数学的模型,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枯燥的数学理论就会变得生动有趣。如教过两位数加减法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北京奥运会的金牌榜前四位是中国51枚,美国36枚,俄罗斯23枚,英国19枚。请你根据这些内容提一些数学问题并解答。同学们都知道我国是在金牌榜的第一名,更具有光荣感地进入问题的探讨之中。
2、密切联系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数学很有用,不是靠教师说,而是需要学生亲身体验。因此。我们应善于捕捉生活现象,启迪学生用学到的数学知识来解释、说明其中的道理。如学习了圆的特征后,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车轮都要做成圆形的,做成其他形状的行吗?学习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后,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中运用了这一特性。又如学习了平均数的知识后,让学生展开社会实践活动,求本班同学的平均身高、平均体重;菜市场的本月萝卜的平均价格、小白菜的平均价格;本月的平均气温等。有意识地组织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释、说明生活实际问题,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思考问题,既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又可培养学生主动与同伴合作,积极与他人交流的协作意识。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在教学中,应注重“生活化”教学,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教学,使学生感觉到在课堂上学习就像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了数学问题一样,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领悟到数学的魅力,感受到数学的乐趣,从而更热爱数学,更热爱生活。
一、组织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
小学生的学习带有浓厚的情绪色彩,对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到亲切、有兴趣。从他们的生活中提取数学知识,就能使他们感觉到课堂上学到的数学知识正是来自于生活之中,从进入学习的一开始就感到数学的价值,激起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精心创设现实的、有意义的生活情境,使学生从身边的实际生活中感悟数学知识、发现数学问题,从而产生探究知识的兴趣和愿望。
1、结合生活事例,组织学生从实践中发现数学。
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蕴藏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善于发现,就能从生活中找到许多数学的“影子”。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生活情境:今年9月20日,我校一年级有200名小学生要光荣地加入中国少年先锋队,后勤处要缝制200条红领巾,你们能帮助算一算需要多少布料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经过思考和交流讨论得出:(1)只要能知道做一条红领巾的布料,就能算出200条红领巾的布料。(2)可做一条红领巾要用多少布料呢?(3)红领巾是三角形,如果能知道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就能计算出来。(4)那么,三角形面积怎样计算呢?抓住这一契机,我组织学生探究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结果,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推导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再计算出制作200条红领巾所需的布料,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感觉到数学的用处。
2、联系生活实际,组织学生从生活中感悟数学。
我们应在教学中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巧妙地选取学生实际生活中的内容来呈现数学知识,触及学生的情感领域,从而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和探究。在教学小数除法时,我联系学生身边的生活实例,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在百汇超市买5支圆珠笔要6元,在永诚超市买同样的8支圆珠笔要9.5元,你会去哪里买圆珠笔?学生们根据生活经验立刻会说——哪家便宜去哪家买。这样将计算内容与生活实际巧妙地联系起来,增强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让他们感到数学就在身边,我也就生活在数学当中,自然也就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拥有了这样的积极心态,就会产生学习动力和进入数学乐园去探索、去创造的欲望。
二、组织学生在生活中应用数学
学生只有把课堂上获得的知识用于实践,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才能更主动地观察生活中的数学,更主动地把数学运用于生活。在教学中组织学生运用学到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可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的意识,使学生真正体验学习数学科学知识的意义和价值,增强热爱数学、学好数学的信心。
1、精心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数学对于学生来讲是抽象的,但生活对于学生来讲是熟悉的。如果学生能在生活中找到数学的模型,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枯燥的数学理论就会变得生动有趣。如教过两位数加减法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北京奥运会的金牌榜前四位是中国51枚,美国36枚,俄罗斯23枚,英国19枚。请你根据这些内容提一些数学问题并解答。同学们都知道我国是在金牌榜的第一名,更具有光荣感地进入问题的探讨之中。
2、密切联系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数学很有用,不是靠教师说,而是需要学生亲身体验。因此。我们应善于捕捉生活现象,启迪学生用学到的数学知识来解释、说明其中的道理。如学习了圆的特征后,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车轮都要做成圆形的,做成其他形状的行吗?学习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后,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中运用了这一特性。又如学习了平均数的知识后,让学生展开社会实践活动,求本班同学的平均身高、平均体重;菜市场的本月萝卜的平均价格、小白菜的平均价格;本月的平均气温等。有意识地组织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释、说明生活实际问题,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思考问题,既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又可培养学生主动与同伴合作,积极与他人交流的协作意识。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在教学中,应注重“生活化”教学,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教学,使学生感觉到在课堂上学习就像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了数学问题一样,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领悟到数学的魅力,感受到数学的乐趣,从而更热爱数学,更热爱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