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初中语文教学与思想教育浅见

【作者】 张运明

【机构】 渠县岩峰镇第二中心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语文教学要进行思想教育。思想教育要依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在语文训练中进行,要着重于思想感情的陶冶、道德品质的培养,使学生提高社会主义觉悟,初步具有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熏陶渐染,潜移默化,循环往复,逐步加深,方能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面对市场经济带来的冲击及教育本身存在的问题,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思想教育呢?
  一、积极传承民族文化
  语文是传承民族文化最重要的工具。一堂语文课,如果洋溢着浓郁的民族文化味,那么我们就可以说它具有“语文味儿”。民族文化还是一条源远流长奔腾不息的河流,一代一代的人们汇入自己时代的文化小溪,才有后来的波澜壮阔的民族文化景观。换言之,“积淀民族文化”也包括积淀当代民族文化。语文教师就是这种民族文化的重要积淀者之一。语文教师如何做好这个积淀者呢?最重要的就是要学会把握时代特征,使自己的思考具有时代气息。具体方法是要用现代意识观照每一篇课文,特别是古诗文。这样,一方面可以使枯燥的变得有趣,使遥远的变得亲切:另一方面,可以使现代人的思考沉淀到经典作品中去,沉淀到学生的心灵中去,成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
  二、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在语文教材里,描写了多种多样的人物形象,表达了人们不同的愿望、追求和理想。学生阅读课文,就能够间接地洞察社会,洞察历史,领会做人的道理,思索人生的道路,在道德上进行自我认识,受到自我教育。学生的自我教育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根据语文课的特点,可以从四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自我积累。古人云:“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道德品质的培养,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同的课文,其思想教育也有所不同,或公德、或积德、或法纪,不一而足,零零总总。为此,我在教学中,研究教材,本着方向性原则,将正面的乃至方面的材料或个案,当作一面面镜子,让学生朗照自己,形成一条主线延伸到内心深处,从而积善成德。
  自我倾吐。言为心声。在教学中,我除在课堂上运用教材作道德教育依托外,还充分开拓其他途径,我一直要求所教学生坚持写日记、周记,把日常学习,生活中的种种感受记下来,定期收交,从中来窥探此时彼刻的心理,“善”则倡,“恶”则改。和风细雨,因人施教。这不仅提高了同学们的写作能力,而且也净化了灵魂。至于作文教学,我除了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单元的教学目标布置练习外,还有意识地布置一些课外练笔,例如《我好后悔》《我真不该》《我错了》等可写性很强的作文,让学生去解剖自己,则善而从。
  自我比较。有比较才有鉴别。古今中外的的优秀作品中,有许多古今中外的人物、事例值得学生借鉴,如果教师运用发挥的好,对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培养不失宝贵作用。例如,学习《乐羊子妻》时,运用文中的“乐羊子”与其妻比较外,还可让学生设身处地横着比,竖着比。于情于理,充分认识到“拾金不昧”的“益”,“半途而废”的“害”,从而见贤思齐。
  自我实践。实践出真知。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乃至一时难以收效的东西,我在语文教学中,积极鼓励学生到社会上体验。为此,我利用自己身为团总支,负责学校德育工作之便,利用节假日,倡导学生到敬老院送温暖;教师节向老师送贺卡;向贫困学生献爱心,让他们把活动中的感受、认识写成材料,用作文形式反馈到教学中,通过评比表彰,这对中学生的身心卫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和教育也起到了自省、自重、自我挑战、自我完善的作用。
  三、在作文教学中陶冶情操。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既应重视“文理通顺”的训练,又应该“抒情明理”和指导,使学生在锤炼表达能力的过程中提高认识,陶冶情操。具体地讲,应该做到命题诱情,导作达意,评文扬善。
  “命题诱情”,就是根据学生胸中积蓄的情感来确定作文训练的题目或范围,诱使他们写出心中最想说的话,表达出真情实意。作为教师应当留心观察学生的生活与思想,看他们喜欢哪些事物,有什么情感想要倾吐,然后,参考教材中的作文训练要求,恰当地设计训练题。
  “导作达意”,就是教师通过一系列的指导工作,帮助学生审清题意,确定中习,恰当地选择材料。布局谋篇,正确地用词造句,使他们清楚,流畅地写出心中想要说的话,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泽文扬善”,就是教师在批评和讲评中对学生在习作中流露出来的好思想和好品质给予表扬,鼓励他们追求更高的思想境界和道德理想。当然,对学生在作文中表现出来的不正确的和不健康的情趣,教师也要通过书写评语,当面批改的形式恰当地批语教育,使其在以后的作文中逐步克服。
  四、重视情感道德教育
  情感道德教育指教育者通过相应的教育教学活动,促使学生情感领域发生积极的变化。对于初中学生的教育,知识教育应是次要的环节,重要的是教给他如何做人,教他们如何与别人相处,如何善待他人。以人为本的科学教育观,最终是要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的。语文课是情感教育的良好载体,有着丰富的课程内容。很适合情感道德教育的开展。在教师的引导和讲解下,每一篇课文都可以融入情感的渗透,或是道德的评判,这是深化学生的情感道德认识的关键。现代教育目标体系里应有三个方面:一个是能力、知识,二是过程、方法,三是情感、态度,可见,情感教育已经引起了有识之士和有关部门的重视。教师必须提高这方面的认识,并认真付诸于教学活动中来,才称得上是一个负责的教师。
  五、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在语文学科中进行德育,多种教学媒体的运用是一种有益的辅助教学手段。例如,教学《中国石拱桥》一课,借助投影仪打出赵州桥外形图,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赵州桥的外形图,看后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石拱桥的外形。这样做不但有效的进行了语文训练,也让学生深切感受到我国古代人民所创造的灿烂文明,从而激发起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总之,如何利用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学生在获得知识、增强能力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受到德育教育,真正能够得到良好的道德情操的熏陶,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是值得每位语文教师认真研究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