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也谈“嫁接法”——利用数学思维巧解高中政治通胀计算题

【作者】 彭长刚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学生在做高考题目时最怕就是计算题,如果第一个计算题都没有做好就可能影响学生继续做下面的题目。因此本文针对同学们在做流通中所需货币量的的一系列题目时容易错的地方有两个地方进行具体阐述,希望能给同学们带来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物价上涨幅度     货币贬值幅度
  纵观近几年高考文科综合试题出现这样一个特点,无论是全国卷还是其它各省市的高考试题都出现这样一个特点:在选择题里面都出现计算题的影子,虽然分值不是太大,但是只要出现有关计算的题目,都可能会给我们的学生造成这样或那样的麻烦,如果这个题目是出现在政治学科的第一个题目里面,就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障碍,如果学生是做不出来,就会影响学生答题的心情,进而就会影响整套试题的答题质量,从而会使学生在考试中的考试成绩大受影响。虽然全国卷近几年都在考有关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价值量的计算,但如果我们一味地注意这一类型的计算的话,就可能使学生在复习时认为高考只考这种类型的计算而不去注意其它类型的计算了。为了使学生走出这个误区,我想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必须给学生把可能考到的知识点都给学生们讲到。所以随着新教材在全国范围的普遍使用,新教材中有关计算的知识点比起老教材要少得多了,我大体上归纳了一下有以下四种类型:
  A有关货币流通量的计算;
  B有关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的计算;
  C银行利润率的计算;
  D有关汇率的计算。
  但是有关计算的题目在试卷中并不是说就会因此而减少,因而笔者仅就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公式有关的计算简单的谈谈一些基本的解题技巧,以帮助同学们在高考中节约考试时间,提高考试成绩。
  我们大家都知,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金属货币量为限度,这是纸币流通规律。流通中所需货币量取决于三个因素即:待售的商品量、商品的价格水平和货币流通速度。用公式表示为:流通中所需货币量=待售商品数量×价格水平/货币流通的次数=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次数。这种类型的计算题在近几年来的高考题中出现的频率较大,如果只是简单地考这三个因素之间的关系,则是较为简单的题目。
        应用举例一:2011年某国的商品总额为16万亿元,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为2万亿元。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假如2012年该国商品价格总额下降10%,其它条件不变,理论上2011年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为
        A.1.8万亿元       B.2万亿元        C.2.2万亿元        D.2.4万亿元
        解析:这个题目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容易的题目。
        解法一:2011年商品的价格总额下降10%,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那么要把这些全部商品销售出去,则货币的数量也要下降10%,那么根据题意我们就可以用数学方法2万亿元× (1—10%)=1.8万亿元。答案选A
        解法二:我们还可以根据题意知由于价格总额下降10%所以就有原来的2万亿元中有10%的货币也要减少,那么为什么一定会减少呢?对于基础较差的同学来说不理解,而对于数学基础较好的一些的同学来说就很容易计算出来,试想如果流通中的货币不减少就可能导致物价上涨,因些商品价格总额下降10%流通中所需货币量就要相应地减少10%。于是就可以得出2万亿元×10%=0.2万亿元,然后用2万亿元—0.2万亿元=1.8万亿元就是价格总额下降10%的结果了。所以答案选A
  相反,根据同样的道理如果题目是货币总额增加10%时,则答案就应该是2万亿×(1+10%)=2.2万亿元。此时答案就应选择C了。
  如果考察考生对流通中货币发行量的计算,以及货币的发行量对货币的实际购买力的影响和发行量与需求量不符的后果的判断,这种类型的题目如果运用常规的方法就较为困难一些。
        但是有关物价上涨幅度和货币贬值幅度的题目,可在平时的学习中有很多同学都认为物价上涨度和货币贬值幅度是一样的,其实不然,这两个量是完全不同的两个量,物价上涨幅度反映的是价格变化情况,而货币贬值幅度反映的是纸币购买力变化情况。
        在讲这个知识点时我先介绍下面一组公式,这一组公式是由: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待售商品数量×价格水平/货币流通的次数=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次数。(此公式在我们新教材第七页专家点评)进行推导而来的。
        公式一:实际物价(%)=货币发行量/流通中r所需货币量×100%;
        公式二:物价上涨幅度(%)=实际物价(%)—100%;
        公式三:货币购买力(%)=流通中所需货币量/货币发行量×100%;
  公式四:100%—货币购买力(100%)
  由公式一和公式二我们进一步可以推导出
  公式五:物价上涨幅度公式=(货币发行量—流通中所需货币量) /流通中所需货币量×100%;
  同样的道理我们可以由公式三和公式四我们可以推导出
  公式六:货币贬值幅度=(货币发行量—流通中所需货币量)/货币发行量×100%。
  我们在解题时更多的时候运用的都是公式五和公式六这两个公式,下面我举两个例子来给证明。如何运用这两个公式来解答这类题的
  应用举例二:某一时期M国流通中所需货币量为8万亿元 。假如由于生产发展,待销售的商品量增加25%,国家实际发行货币量为12万亿元 ,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该国货币的贬值幅度和物价的上涨幅度分别为
  A.1/5 1/6 B.1/5 1/5 C.1/6 1/6         D.1/6   1/5 
  解析:由题意可知所需货币量为8万亿元,但是由于生产发展,待销售的商品量增加25%,所以此时所需货币量为8×(1+25%)=10万亿元,而实际上发行的货币量为12万亿元,所以根据货币贬值幅度=(货币发行量—流通中所需货币量)/货币发行量=(12—10)/12=1/6。
  根据物价涨幅公式=(货币发行量—流通中所需货币量) /流通中所需货币量就有物价上涨幅度=(12—10)/10=1/5;所以答案不难选出D。
  应用举例三:假定某国一定时期内市场上流通的商品总数为400亿件,价格为150元,本年货币流通次数为2次,为了扩大再生产、刺激生产的发展,需要增加20%的货币供应量,但实际执行结果,却使流通中的纸币量达到了50000亿元,那么此时物价的上涨幅度和货币的贬值程度分别为
  A.38.89%  72%      B.38.89%  28%       C.72%   12.8%      D.72%   18%
  解析:根据题意有:货币发行量为50000亿元,而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侍售商品数量×价格水平/货币流通次数=400亿件×150元/2=30000×(1+20%)=36000亿元;
  首先计算出物价涨幅的大小,根据五物价涨幅公式=(货币发行量—流通中所货币量)/流通中所需货币量×100%=(50000—36000)/36000×100%=38.89%。
  再根据公式六:货币贬值幅度=(货币发行量—流通中所需货币量)/货币发行量×100%来进行计算。所以我们就可以得出(50000—36000)/50000×100%=28%。所以答案选B。
  从以上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将货币流通推导公式作为一种工具,运用数学思维解政治计算题不仅使我们在解题中更简捷,也更增添了政治学科的魅力,会大大地增强同学们解答计算题的学习兴趣。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题目是千变万化的,但只要我们认真分析题目里面给出的条件,熟练掌握货币流通计算公式,挖掘有用的条件,灵活掌握运用,是一定能解答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