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农村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困境及对策
【作者】 和小芳
【机构】 宾阳县芦圩镇第五初级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是整个教育工作的基础。当前,农村中小学德育工作存在着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德育陷入一种困境。本文就当前农村中小学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寻求对策,以促进今后农村德育工作的深化,提高农村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关键词:德育 困境 对策 实效性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是整个教育工作的基础。目前,德育工作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加强德育已成为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但是在农村,由于升学率的压力,社会期望效应及家长群众对教育认识的缺乏,导致了整个农村德育工作的弱化,学校教育偏轨,重于应试教育而忽视了德育,学生思想道德水准偏差,一些道德领域显得十分苍白,德育实效性低,整个德育工作陷入困境。在新形势下,青少年精神世界发生新的变化,一些学生人生价值观发生扭曲,生活、学习没有目标,得过且过,沉迷网络游戏不能自拔,校园出现暴力、赌博、盗窃等违法行为,“问题学生”数目有上升趋势,对学校素质教育工作造成严重困扰。如何扭转农村德育工作这个局面,从困境走出来,是农村教育面临的一个严峻考验。现根据个人的教学经历和体验,做如下浅薄探讨。
一、更新德育观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德育意识淡薄,观念落后,学校教育“重智轻德”,教育的目标仍然是升学,这是目前农村学校德育工作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在应试教育的束缚下,农村众多学校不得不把教育的主要精力放在考试上,升学率中,德育受到淡漠、忽视。面对社会的巨大发展变化,学校领导务必强化、更新德育意识,将教育的目标定位于“求生存”、“求发展”,树立“以德治校”理念,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开放教育观,从传统的被动德育观向主动发展德育观转变,从传统灌输德育概念向促进学生道德能力发展转变,从训诫、强迫、说服、榜样等方式向与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转变。积极引导中学生学会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自主选择高尚道德和健康人生路,和学生一起互动探究德育世界;建立具有主体精神的德育模式,如情感教育、心理教育等;要从学生的一切出发,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来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各个学校务必把德育工作纳入教学计划,实行全员德育,切实要把德育放在教育的首位,组织全体教师研究德育的重点突出问题,并结合实际制定正确的方案,健全德育工作责任制,建立德育工作小组,定期开展德育问题研究会议,集中进行德育工作理论和实践研究,全面推动农村中学德育工作的开展。
二、优化德育方式,提高德育成效
改善德育管理模式,创新德育工作方法,是增强农村德育工作实效性、走出困境的有效方法。
1、关注学生主体,改进德育方法
当前,农村学校德育突出的一个缺陷就是德育与新时期学生的情感需要、生活实践相脱节,方法落后单调,德育流于形式。在许多农村学校,德育工作侧重于教师的主导作用,德育过程往往只限于向学生传授一套固定的道德规范,重德育知识的传授和空洞说教,忽视了学生作为主体的参与,学生的情感和意志也没有得到重视。而平时的德育也只是在周会上进行,其中又常以批评、训斥、禁止、惩罚等方法,在课堂中也没有很好地渗透,剥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得不到发展,使学生自我价值得不到体现和肯定。
2、德育形式要多样化
初中生对感性的事物还是很敏感的,他们渴望在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生活中发展兴趣和特长,接受美的熏陶,创造美的生活,不愿意接受乏味的、教条的、抽象的伦理教育。德育内容要贴近他们的生活,符合他们的心理特征,要体现趣味性。在手段上可运用电视电影、互联网、动画片、多媒体等现代传媒,组织一些主题鲜明、题材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宣传活动,寓教于乐,增强学生对德育的感性认识,这比在课堂上传授那些过于强调理性的道德知识效果要好得多。这是观念和手段上的飞跃。德育工作要把握好现代化教育的有利条件,彻底脱离说教的做法。
三、发挥班集体的作用
班级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也是教师进行人格思想教育的地方。班主任要加强班级集体人格的培养,创造正确的集体舆论,以正确的集体舆论来感化学生。为此,要经常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助人为乐精神教育活动,开展讲礼貌、守法遵规教育,发现班级上的好人好事要及时表扬,对班级上不良的现象要做出适当批评,营造正确舆论。班主任要处理好班级学生人际关系,在班级中建立民主互助的人际关系,创造条件,让学生相互交流沟通,彼此了解对方;经常开展献爱心活动,特别关爱家庭困难的学生,让学生在帮助他人的当中提高人格的品质,如我带的班级,有几个学生家庭是十分贫困的,年收入不到两千元,学生在学校吃的是咸菜泡面,于是我发动学生捐款来帮助家庭困难的学生,学生积极捐款,我趁机大力倡导,通过献爱心活动,学生形成了关心他人的高尚道德情操。
此外,班主任还要经常开展集体活动,以集体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活动中形成关心集体的良好风气,并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学生有各种各样的爱好,如果班级体活动过少,则会抹杀学生的兴趣及良好的个性的发展。班主任要创造条件,经常开展班级歌咏、书画、篮球、乒乓球等比赛活动,让学生的特长和良好个性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得到发展。
四、优化德育环境,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环境是德育的重要载体,积极健康、文明向上的校园环境对德育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当前由于农村设施的不完善,校园文化建设也显得十分落后。这从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德育工作的实施效果。农村学校要特别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创建友爱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营造民主、平等、守纪、活泼、愉快、团结的德育氛围;开展各种文化艺术活动,开设文化专栏,宣传校园各种文化现象。通过建设品位高的校园文化环境,形成健康的育人氛围。
五、学校、社会和家庭要形成德育合力
学校、社会和家庭之间缺乏相互的合力,是当前农村中学德育存在的一个突出缺陷。很多时候学校只顾校园内的教学活动,没有顾及社会及家庭环境对学生的种种影响,更没有动员全社会来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
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相辅相成,学校教育是德育的主导力量,社会教育是学校德育的外部环境,是学校德育的继续,扩展和延伸,家庭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力量。这三者只有相互配合,才能发挥最佳的教育效果。
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教师的素质低下也是影响农村中学德育的一个重要因素。部分农村中学德育出现苍白局面,跟教师的素质低下有一定的关系。据观察,教师素质较差的学校或班级,学生的整体思想道德素质也出现滑坡。在学生眼中,教师就是榜样。榜样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受教育者。教师是德育的主导力量,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心理发展未成熟的中学生。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做到敬业爱岗,严谨治学,团结协作,为人师表。要时刻严格要求自己,从言行到举止,从心灵到外表,都应体现教师应有的文明风度和良好的精神风貌。对学生要关心细微、热情,尊重和热爱他们,在学生当中树立师长的模范;做事要认真严谨、遵行诺言、言行一致,为人要实在塌实。如果教师性格粗鲁、为人失信、得过且过、思想落后,就会失去师者的风范,得不到学生的信任和尊重,还抹黑了教师的光辉。因此教师只有规范自己的言行,才能教育好学生,才能得到学生的尊敬,也才能够得到社会的价值认可。
七、树立和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胡锦涛总书记在看望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委员时提出的“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即“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当前社会各种文化思想在冲击着人们,对学生的负面影响很大,学生思想呈现多元化、复杂化,迫切需要我们对广大青少年学生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农村学校要务必组织学生深刻学习“八荣八耻”,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要深入浅出,循循善诱,采取多种形式,充分利用学校广播、电视、网络、报刊、橱窗等载体,宣传荣辱观的深刻内涵和重大意义,宣传荣辱观教育的体验,深入挖掘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先进事迹和典型人物,以感人形象教育学生,感染学生。同时发挥课堂教学在荣辱观教育中的主渠道,把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因材施教,让学生真正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优秀接班人。
农村德育工作是农村教育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农村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针对农村德育存在的问题,各个学校切实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农村德育工作,全面努力推进素质教育,实现农村德育新局面的开创。
参考文献:
1、《广西教育》中教版,2004第7~8B期。
2、《广西教育》中教版,2004第10期。
3、《广西教育》中教版,2006第1~2B、4B期。
4、林崇德,《教育的智慧》,开明出版社,1999年,第19页,
5、《教育研究》,1997年第8期。
6、唐晓杰,《课程改革与教学革新》,广西人民出版社。
关键词:德育 困境 对策 实效性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是整个教育工作的基础。目前,德育工作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加强德育已成为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但是在农村,由于升学率的压力,社会期望效应及家长群众对教育认识的缺乏,导致了整个农村德育工作的弱化,学校教育偏轨,重于应试教育而忽视了德育,学生思想道德水准偏差,一些道德领域显得十分苍白,德育实效性低,整个德育工作陷入困境。在新形势下,青少年精神世界发生新的变化,一些学生人生价值观发生扭曲,生活、学习没有目标,得过且过,沉迷网络游戏不能自拔,校园出现暴力、赌博、盗窃等违法行为,“问题学生”数目有上升趋势,对学校素质教育工作造成严重困扰。如何扭转农村德育工作这个局面,从困境走出来,是农村教育面临的一个严峻考验。现根据个人的教学经历和体验,做如下浅薄探讨。
一、更新德育观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德育意识淡薄,观念落后,学校教育“重智轻德”,教育的目标仍然是升学,这是目前农村学校德育工作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在应试教育的束缚下,农村众多学校不得不把教育的主要精力放在考试上,升学率中,德育受到淡漠、忽视。面对社会的巨大发展变化,学校领导务必强化、更新德育意识,将教育的目标定位于“求生存”、“求发展”,树立“以德治校”理念,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开放教育观,从传统的被动德育观向主动发展德育观转变,从传统灌输德育概念向促进学生道德能力发展转变,从训诫、强迫、说服、榜样等方式向与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转变。积极引导中学生学会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自主选择高尚道德和健康人生路,和学生一起互动探究德育世界;建立具有主体精神的德育模式,如情感教育、心理教育等;要从学生的一切出发,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来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各个学校务必把德育工作纳入教学计划,实行全员德育,切实要把德育放在教育的首位,组织全体教师研究德育的重点突出问题,并结合实际制定正确的方案,健全德育工作责任制,建立德育工作小组,定期开展德育问题研究会议,集中进行德育工作理论和实践研究,全面推动农村中学德育工作的开展。
二、优化德育方式,提高德育成效
改善德育管理模式,创新德育工作方法,是增强农村德育工作实效性、走出困境的有效方法。
1、关注学生主体,改进德育方法
当前,农村学校德育突出的一个缺陷就是德育与新时期学生的情感需要、生活实践相脱节,方法落后单调,德育流于形式。在许多农村学校,德育工作侧重于教师的主导作用,德育过程往往只限于向学生传授一套固定的道德规范,重德育知识的传授和空洞说教,忽视了学生作为主体的参与,学生的情感和意志也没有得到重视。而平时的德育也只是在周会上进行,其中又常以批评、训斥、禁止、惩罚等方法,在课堂中也没有很好地渗透,剥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得不到发展,使学生自我价值得不到体现和肯定。
2、德育形式要多样化
初中生对感性的事物还是很敏感的,他们渴望在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生活中发展兴趣和特长,接受美的熏陶,创造美的生活,不愿意接受乏味的、教条的、抽象的伦理教育。德育内容要贴近他们的生活,符合他们的心理特征,要体现趣味性。在手段上可运用电视电影、互联网、动画片、多媒体等现代传媒,组织一些主题鲜明、题材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宣传活动,寓教于乐,增强学生对德育的感性认识,这比在课堂上传授那些过于强调理性的道德知识效果要好得多。这是观念和手段上的飞跃。德育工作要把握好现代化教育的有利条件,彻底脱离说教的做法。
三、发挥班集体的作用
班级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也是教师进行人格思想教育的地方。班主任要加强班级集体人格的培养,创造正确的集体舆论,以正确的集体舆论来感化学生。为此,要经常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助人为乐精神教育活动,开展讲礼貌、守法遵规教育,发现班级上的好人好事要及时表扬,对班级上不良的现象要做出适当批评,营造正确舆论。班主任要处理好班级学生人际关系,在班级中建立民主互助的人际关系,创造条件,让学生相互交流沟通,彼此了解对方;经常开展献爱心活动,特别关爱家庭困难的学生,让学生在帮助他人的当中提高人格的品质,如我带的班级,有几个学生家庭是十分贫困的,年收入不到两千元,学生在学校吃的是咸菜泡面,于是我发动学生捐款来帮助家庭困难的学生,学生积极捐款,我趁机大力倡导,通过献爱心活动,学生形成了关心他人的高尚道德情操。
此外,班主任还要经常开展集体活动,以集体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活动中形成关心集体的良好风气,并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学生有各种各样的爱好,如果班级体活动过少,则会抹杀学生的兴趣及良好的个性的发展。班主任要创造条件,经常开展班级歌咏、书画、篮球、乒乓球等比赛活动,让学生的特长和良好个性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得到发展。
四、优化德育环境,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环境是德育的重要载体,积极健康、文明向上的校园环境对德育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当前由于农村设施的不完善,校园文化建设也显得十分落后。这从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德育工作的实施效果。农村学校要特别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创建友爱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营造民主、平等、守纪、活泼、愉快、团结的德育氛围;开展各种文化艺术活动,开设文化专栏,宣传校园各种文化现象。通过建设品位高的校园文化环境,形成健康的育人氛围。
五、学校、社会和家庭要形成德育合力
学校、社会和家庭之间缺乏相互的合力,是当前农村中学德育存在的一个突出缺陷。很多时候学校只顾校园内的教学活动,没有顾及社会及家庭环境对学生的种种影响,更没有动员全社会来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
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相辅相成,学校教育是德育的主导力量,社会教育是学校德育的外部环境,是学校德育的继续,扩展和延伸,家庭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力量。这三者只有相互配合,才能发挥最佳的教育效果。
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教师的素质低下也是影响农村中学德育的一个重要因素。部分农村中学德育出现苍白局面,跟教师的素质低下有一定的关系。据观察,教师素质较差的学校或班级,学生的整体思想道德素质也出现滑坡。在学生眼中,教师就是榜样。榜样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受教育者。教师是德育的主导力量,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心理发展未成熟的中学生。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做到敬业爱岗,严谨治学,团结协作,为人师表。要时刻严格要求自己,从言行到举止,从心灵到外表,都应体现教师应有的文明风度和良好的精神风貌。对学生要关心细微、热情,尊重和热爱他们,在学生当中树立师长的模范;做事要认真严谨、遵行诺言、言行一致,为人要实在塌实。如果教师性格粗鲁、为人失信、得过且过、思想落后,就会失去师者的风范,得不到学生的信任和尊重,还抹黑了教师的光辉。因此教师只有规范自己的言行,才能教育好学生,才能得到学生的尊敬,也才能够得到社会的价值认可。
七、树立和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胡锦涛总书记在看望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委员时提出的“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即“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当前社会各种文化思想在冲击着人们,对学生的负面影响很大,学生思想呈现多元化、复杂化,迫切需要我们对广大青少年学生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农村学校要务必组织学生深刻学习“八荣八耻”,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要深入浅出,循循善诱,采取多种形式,充分利用学校广播、电视、网络、报刊、橱窗等载体,宣传荣辱观的深刻内涵和重大意义,宣传荣辱观教育的体验,深入挖掘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先进事迹和典型人物,以感人形象教育学生,感染学生。同时发挥课堂教学在荣辱观教育中的主渠道,把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因材施教,让学生真正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优秀接班人。
农村德育工作是农村教育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农村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针对农村德育存在的问题,各个学校切实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农村德育工作,全面努力推进素质教育,实现农村德育新局面的开创。
参考文献:
1、《广西教育》中教版,2004第7~8B期。
2、《广西教育》中教版,2004第10期。
3、《广西教育》中教版,2006第1~2B、4B期。
4、林崇德,《教育的智慧》,开明出版社,1999年,第19页,
5、《教育研究》,1997年第8期。
6、唐晓杰,《课程改革与教学革新》,广西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