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中学生自理能力的现状分析及补救
【作者】 王淑英
【机构】 河头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问题背景 :
最近几年学校每次开学的时候,大部分寄宿生都是由父母送来的,而且父母手中都提着大包小包,他们负责孩子的报到、领取生活用品、铺床叠被,还给孩子买饭。 每到周末下午,学校门口就被大大小小的车辆赌塞,有轿子、面包车 、有三轮车、有摩托车,还有许多翘首等待的家长们………可谓热闹。
对一个农村就近走读学校,哪一个孩子自己到不了学校?自己回不了家?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有多少? 说实话,面对学生家长的这种做法,我们做教师的在感动之余,是一种深深的忧虑。如此下去,学生的自立能力何在?学生的长足发展何来?
现状分析:
(一)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的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条件优越,加之计划生育造就的独生子女家庭,视孩子为心肝、宝贝。捧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许多孩子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在家庭中被宠为“小皇帝”、“小公主”。
许多爸爸妈妈,望子成龙心切,重视孩子的智力教育,却往往忽视了孩子生活的自理、自立能力培养。什么家务也不让孩子干,甚至孩子吃饭、穿衣也由爸爸妈妈包办,包括一些隔代教育的家庭尤为严重 ,对孩子宠爱变溺爱,捧在手里、含在嘴里,结果造成孩子对爸爸妈妈、家庭、环境的过度依赖, 学生连基本的生活处理能力也没有。
现在,我们做父母的对孩子常唸叨这样一句话:“只要你能学习好,别的什么都不用你做”。在这种错误思想的误导下,孩子们的整体素质明显缺陷。特别是生活自理能力、生存竞争力、意志品格等方面。
事事为孩子包办,势必阻断了孩子同周围环境的接触,孩子们应当具有的自我探索性活动,都变成了爸爸妈妈精心照料下的被支配性活动。爸爸妈妈的一系列替代活动,使孩子逐渐丧失了自我。
若家长们改变一种爱孩子的方式,则又会是一种什么状况呢?
我身边曾有这样一个真实的例子:十几年前的一个雨雪天,接近放学时分,营丘镇滕辛学区小学门口,许多孩子家长手拿雨具,等候在校门外。放学时,孩子们纷纷奔向自己的父母,幸福的回家了。但有一个小男孩独自在校门外,东张西望。过了一会儿后,便独自一人极其委屈的冲进了纷纷的雨雪中,…….这个小男孩就是我姐家的小三,现已中科院研究生毕业的郝宏坤。其实那一天,我姐夫早已来学校接,只是忽生奇想,来一个暗中陪同,孩子前脚到家,他也后脚跟进家门,当孩子埋怨为什么别人的家长都去接,为什么自己的家长不去接时,我姐夫给了他一巴掌,…….我敢说,如果当时我姐夫也与别的家长一样,恐怕也成就不了今天的郝宏坤吧!
(二)学校教育偏重语文、数学、英语等文化课教育,忽视了学生的综合实践教育和德育教育。
学校教育是学生接受劳动实践教育,形成自理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不可缺少的因素。然而,一些活动课,实践课、体育课成了自习课、语数外课的情况屡有发生,学生失去了活动与实践的机会;也有的老师以劳动为惩罚,如打扫卫生,挖厕所等,致使学生对劳动产生厌恶。
矫正措施:
现在的“90后、00后们”,在初中时期,大部分缺乏自理生活自理能力 ,自信心不强。有些学生只重视学习,不参加任何公益性的活动。不管家庭背景如何,动辄恣意攀比吃、穿、用。学习不努力,沉迷网络游戏,与父母、老师沟通甚少,整天自以为是,我行我素。这些问题会直接影响学生性格的形成和未来的发展。因此,非常有必要的组织学生进行自理自立能力培养活动,使学生自立自理能力和自强精神得到充分的磨炼和提高。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培养自主管理能力和生活自理自立的能力。
2、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互助合作的集体精神。
活动方式:
(一)介绍典型自立自强实例,激发学生自立自强。
(二)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班级自主管理,提高自理能力。
⒈建立自理能力管理制度。
⒉以班级小组为单位,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初中生对自理能力的一些看法。
调查方法:问卷调查
分四个小组,走进全校各个班级以及部分家庭,调查、分析初中生对自理自立能力理念的认识。
⒊个人自理能力实践活动。从日常点滴小事做起:包括
①个人卫生、发型、洗衣服;
②生活用品的放置与被褥整理;
③力所能及的家务事等。
⒋进行全班学生自我评价。
(三)以宿舍为单位,寄宿生学会自主管理。
1.建立、完善宿舍自理能力管理制度。
2.寄宿生自理能力实践活动。
包括个人和宿舍卫生;整理床铺、衣物;洗衣服、鞋袜等。
3.寄宿生自理能力评价。
(四)成果汇报交流、展示。
1.以小组为单位,分组讨论、交流,形成一定的共识。
2.探讨存在的现象以及可能解决的方法。
3.出一期“爱学校从培养自理能力做起”板报,让全体同学共享我们调查研究的成果。
反 思:
初中学生正处于成长时期,在他们身上同样具有不可低估的自主性,我们在学生自理能力实践活动中,应尽量留出空白,让学生去展示,努力去发现每个学生身上都存在的,仅仅表现为“希望”状态的苗子。我们把权力还给学生的同时,也为学生社会意识和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实践的舞台。它所带来的积极效应,不仅增加班级的凝聚力,提高学生集体的自我管理能力,而且能激发学生个体的积极性,锻炼了管理能力,让他们从管理者的角色中学会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自我评价。
通过组织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们深有感触:自己已经长大了,有了自己思考问题的方法,不应总是躲在家长的影子下,而应该懂得自信、自立、自强,学会自己打造出一片天地。同时也让学生真正认识到:生活是布满困难与挫折。在自己成长过程中要培养在自立能力,学会凭借自己的力量去克服与战胜。不做温室里的花朵,要做雪压冬云依然傲然绽放的梅花,不当笼中之鸟,要做展翅翱翔的雄鹰。
对家长和同仁们的建议:
(1)家长们,在生活中,要有意识地锻炼学生对日常生活自理、自立能力。(2)培养学生精神自立。包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能够独自面对和处理自己的事情;有自己的精神空间和生活空间。(3)教师们要端正态度,强化意识。给学生提供独立锻炼的机会,打造自理自立的平台。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生的自理能力和坚强意志并不是三两次教育就能见效果的,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家庭与学校联合起来。给学生创造充分锻炼的机会,提供舞台,让学生自己做。只有这样,学生自理自立能力的缺失才得以弥补。
最近几年学校每次开学的时候,大部分寄宿生都是由父母送来的,而且父母手中都提着大包小包,他们负责孩子的报到、领取生活用品、铺床叠被,还给孩子买饭。 每到周末下午,学校门口就被大大小小的车辆赌塞,有轿子、面包车 、有三轮车、有摩托车,还有许多翘首等待的家长们………可谓热闹。
对一个农村就近走读学校,哪一个孩子自己到不了学校?自己回不了家?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有多少? 说实话,面对学生家长的这种做法,我们做教师的在感动之余,是一种深深的忧虑。如此下去,学生的自立能力何在?学生的长足发展何来?
现状分析:
(一)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的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条件优越,加之计划生育造就的独生子女家庭,视孩子为心肝、宝贝。捧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许多孩子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在家庭中被宠为“小皇帝”、“小公主”。
许多爸爸妈妈,望子成龙心切,重视孩子的智力教育,却往往忽视了孩子生活的自理、自立能力培养。什么家务也不让孩子干,甚至孩子吃饭、穿衣也由爸爸妈妈包办,包括一些隔代教育的家庭尤为严重 ,对孩子宠爱变溺爱,捧在手里、含在嘴里,结果造成孩子对爸爸妈妈、家庭、环境的过度依赖, 学生连基本的生活处理能力也没有。
现在,我们做父母的对孩子常唸叨这样一句话:“只要你能学习好,别的什么都不用你做”。在这种错误思想的误导下,孩子们的整体素质明显缺陷。特别是生活自理能力、生存竞争力、意志品格等方面。
事事为孩子包办,势必阻断了孩子同周围环境的接触,孩子们应当具有的自我探索性活动,都变成了爸爸妈妈精心照料下的被支配性活动。爸爸妈妈的一系列替代活动,使孩子逐渐丧失了自我。
若家长们改变一种爱孩子的方式,则又会是一种什么状况呢?
我身边曾有这样一个真实的例子:十几年前的一个雨雪天,接近放学时分,营丘镇滕辛学区小学门口,许多孩子家长手拿雨具,等候在校门外。放学时,孩子们纷纷奔向自己的父母,幸福的回家了。但有一个小男孩独自在校门外,东张西望。过了一会儿后,便独自一人极其委屈的冲进了纷纷的雨雪中,…….这个小男孩就是我姐家的小三,现已中科院研究生毕业的郝宏坤。其实那一天,我姐夫早已来学校接,只是忽生奇想,来一个暗中陪同,孩子前脚到家,他也后脚跟进家门,当孩子埋怨为什么别人的家长都去接,为什么自己的家长不去接时,我姐夫给了他一巴掌,…….我敢说,如果当时我姐夫也与别的家长一样,恐怕也成就不了今天的郝宏坤吧!
(二)学校教育偏重语文、数学、英语等文化课教育,忽视了学生的综合实践教育和德育教育。
学校教育是学生接受劳动实践教育,形成自理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不可缺少的因素。然而,一些活动课,实践课、体育课成了自习课、语数外课的情况屡有发生,学生失去了活动与实践的机会;也有的老师以劳动为惩罚,如打扫卫生,挖厕所等,致使学生对劳动产生厌恶。
矫正措施:
现在的“90后、00后们”,在初中时期,大部分缺乏自理生活自理能力 ,自信心不强。有些学生只重视学习,不参加任何公益性的活动。不管家庭背景如何,动辄恣意攀比吃、穿、用。学习不努力,沉迷网络游戏,与父母、老师沟通甚少,整天自以为是,我行我素。这些问题会直接影响学生性格的形成和未来的发展。因此,非常有必要的组织学生进行自理自立能力培养活动,使学生自立自理能力和自强精神得到充分的磨炼和提高。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培养自主管理能力和生活自理自立的能力。
2、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互助合作的集体精神。
活动方式:
(一)介绍典型自立自强实例,激发学生自立自强。
(二)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班级自主管理,提高自理能力。
⒈建立自理能力管理制度。
⒉以班级小组为单位,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初中生对自理能力的一些看法。
调查方法:问卷调查
分四个小组,走进全校各个班级以及部分家庭,调查、分析初中生对自理自立能力理念的认识。
⒊个人自理能力实践活动。从日常点滴小事做起:包括
①个人卫生、发型、洗衣服;
②生活用品的放置与被褥整理;
③力所能及的家务事等。
⒋进行全班学生自我评价。
(三)以宿舍为单位,寄宿生学会自主管理。
1.建立、完善宿舍自理能力管理制度。
2.寄宿生自理能力实践活动。
包括个人和宿舍卫生;整理床铺、衣物;洗衣服、鞋袜等。
3.寄宿生自理能力评价。
(四)成果汇报交流、展示。
1.以小组为单位,分组讨论、交流,形成一定的共识。
2.探讨存在的现象以及可能解决的方法。
3.出一期“爱学校从培养自理能力做起”板报,让全体同学共享我们调查研究的成果。
反 思:
初中学生正处于成长时期,在他们身上同样具有不可低估的自主性,我们在学生自理能力实践活动中,应尽量留出空白,让学生去展示,努力去发现每个学生身上都存在的,仅仅表现为“希望”状态的苗子。我们把权力还给学生的同时,也为学生社会意识和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实践的舞台。它所带来的积极效应,不仅增加班级的凝聚力,提高学生集体的自我管理能力,而且能激发学生个体的积极性,锻炼了管理能力,让他们从管理者的角色中学会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自我评价。
通过组织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们深有感触:自己已经长大了,有了自己思考问题的方法,不应总是躲在家长的影子下,而应该懂得自信、自立、自强,学会自己打造出一片天地。同时也让学生真正认识到:生活是布满困难与挫折。在自己成长过程中要培养在自立能力,学会凭借自己的力量去克服与战胜。不做温室里的花朵,要做雪压冬云依然傲然绽放的梅花,不当笼中之鸟,要做展翅翱翔的雄鹰。
对家长和同仁们的建议:
(1)家长们,在生活中,要有意识地锻炼学生对日常生活自理、自立能力。(2)培养学生精神自立。包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能够独自面对和处理自己的事情;有自己的精神空间和生活空间。(3)教师们要端正态度,强化意识。给学生提供独立锻炼的机会,打造自理自立的平台。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生的自理能力和坚强意志并不是三两次教育就能见效果的,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家庭与学校联合起来。给学生创造充分锻炼的机会,提供舞台,让学生自己做。只有这样,学生自理自立能力的缺失才得以弥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