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小学写字教学应跳出传统楷书字的樊笼

【作者】 赵本良

【机构】 淄川区般阳路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楷书,现在通行的汉字手写正体字。《辞海》解释它说:“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楷书。始于汉末,通行于今,长盛不衰,特点在于规矩整齐,所以称为楷法,一直沿用至今。
  钢笔楷书讲究用笔。笔画有提顿、藏露、方圆、快慢等用笔方法。不同的用笔方法产生不同的形态,质感的线条。钢笔楷书字形较小,线条粗细变化不大,如果书写时稍不注意,笔画就达不到要求,笔画就会出现软弱无力、僵硬死板等毛病。因此必须经过严格的训练才能掌握用笔方法。钢笔楷书字的每一个笔画起笔、行笔和收笔都要交代清楚,工整规范,干净利落,不能潦草、粘连,但是笔画和笔画之间又要有内在的呼应关系,使笔画达到既起收有序、笔笔分明、坚实有力,又停而不断、直而不僵、弯而不弱,流畅自然。
  以上文字摘自《百度百科》。
  从以上文字的描述就可以看出,写一手好的楷书字是多么不易啊!
  传统楷书字是从古人的毛笔楷书(特别是唐朝)借鉴来的,经过几代人的传承研究,楷书字的写法越来越神秘,越来越细致,越来越难学。我查了一下网上谈有关教写楷书字的文章或专著,发现仅仅是构成汉字的原材料——笔画名称,就有三十种左右,最多的一篇文章统计了三十七种。每一个笔画又有多个名称,比如“点”画就分为斜点、竖点、横点、提点、撇点、相向点、相背点、并列点、左右萦带点、反撇点十种,每一种都有不同的写法、姿态。在笔画的写法上指导更是细致,现摘录一个对横画写法指导的最简约的说法为例,“长横:1、长横就像蚕宝宝,两头饱满都藏点,左边低来右边高。2、起笔稍顿,轻轻写个点,回推一下向右行,行笔长长中间轻,收笔先顿再回推”。附横画运笔示意图。
  这就是大多数硬笔书法教材(包括学生用的写字教材)典型的横画示例。试想如此复杂的起笔、行笔、收笔过程,我们的小学生能理解得了吗?难怪学过楷书字的好多学生把横画写成波浪形。
  其实传统楷书字难写我们成年人是最有体会的,因为我们都是过来人,特别是70后的成年人,正赶上八十年代庞中华的钢笔字风靡全国的时候,他们可是没少练字。可结果怎样呢?有多少人能写出像模像样的楷书字了呢?过高的练字热情和努力与难以令人满意的练字效果非但没有引起人们对练习传统楷书的反思,反而更进一步激起了已经成人的70后希望自己孩子练好字的欲望——他们想把自己没有实现的写好字的梦想在子女身上实现——于是,我们就一代接一代前仆后继地狂练传统楷书字,教师很用心,学生很用功,家长很重视,从小学练到初中,从初中练到高中,都是从最初的“横、点、撇、捺”的笔画入手,练习到偏旁部首、汉字结构……字帖买了一本又一本,练字本练了一摞又一摞,但大部分的孩子写的字却不见长进。更为可笑的是有非常多的在小时候练过字的成年人现在仍然在为了提高书写水平练习楷书字。
  练字的付出与书写成果不成正比的原因何在?根本在于楷书字的不实用!
  传统的“楷书基础论”在我们中国人的大脑里根深蒂固。只要一提练字就要从楷书入手已成为全民的习惯思维定势,除此之外都是旁门左道。但我们这些从小就接受楷书字训练的成年人静下心来想一想:我们练了那么多年的楷书字,我们写的怎么样?我们除了练字写楷书字以外,日常生活中我们用了几次楷书字?——不实用,这是楷书字难以练好的根本原因。
  从我们自己的练字实践和学生的练字过程就可以看出,在学校里学生写作业、答试卷没有人用楷书字,为什么?楷书字森严的笔法限制了书写字的速度,用传统的楷书字写作业、答试卷时间上耗不起。这样就导致了练归练、写归写,练字与写作业、答试卷完全脱节,费了若干年练的楷书字却在写作业、答试卷及日常生活中毫无用武之地,岂不可悲!更可悲的是我们这些成年人虽然都在庞中华、司马炎等人楷书字的影响下成长起来的,非但没为自己下了那么多年的力却没练好楷书字而反思,却还在逼着自己的孩子走自己没有走通的老路,甚至变本加厉,更让人不可思议。
  楷书字这么难写,又不实用,而人人都知道真正实用的字体是连笔字(行书字),为什么从上至下有那么多的人热衷于教练楷书字呢?“楷如立,形如走,草如飞”的练字三部曲是祸根。根据传统的理论,学写字必须先练好楷书字才能再学行书字、草书字,因为楷书是基础,像人一样先站住了才能走,会走了才能跑。今天的我们不能照搬古代的理论,应辩证的理解。说楷书是基础,应该重点指汉字的结构而不是笔画。我们不妨比较一下古人留给我们的碑帖,我们也自己写一下楷书,再写一下连笔字(行书),我们就会很容易的发现,楷书字的笔画特点和连笔字的笔画特点没有必然的联系,用楷书字的用笔方法来写连笔字既写不好更写不快,仍然是不实用。真正和楷书字有联系的是汉字的结构,基本结构掌握了,把该连的笔画连起来就是连笔字(行书)。我们周围有很多人信手写来的连笔字非常漂亮,但楷书字却写不了。有些书法家教学生学行草书坚决不教正楷,因为他们觉得有了正楷的基础反而不利于学行草。
  另外,从历史上行书的产生来说与真正意义上的楷书并无关系。据记载,行书大约产生于汉朝末年,它和章草都是在正楷创立之前产生的。因此不能把行书说成是从楷书中衍生出来的,而是并行不悖的书体,因此说写好楷书是写好行书的基础的说法是不准确的。
  最后,再来说一下书写工具。写字从小孩到成人都习惯用方便、实用的中性笔了,现实生活中已几乎没有人用钢笔写字了。楷书字讲究用笔,讲究提顿、藏露、方圆、快慢等方法,而这一切是对钢笔的要求,用中性笔表现这些笔法是不可能的。时代变了,书写工具变了,人们的观念也应该变。给孩子们松松绑吧,不要再大一统地死抱着传统楷书不放了。社会在进步,实用才是汉字书写的第一要素。既然掌握汉字结构是写好连笔字的基础,那我们就从能快速练好汉字结构的字体(比方说黑体、幼圆体)入手吧,千万不要再在传统楷书的笔画的笔法上做那么多无用功了。
  此文绝无贬低中华传统书法之意,本人也是一个书法爱好者。中国的传统艺术要继承,但没必要也不可能全民继承。学校教育是面向全体的,面向全体的教育就要降低难度,便于掌握,让绝大多数的学生能写出规范、正确的汉字就可以了,至于学习和继承传统的书法艺术是不可能面向全体的,这一重任就只能交给那些有志于从事书法学习和研究的人士来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