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联系生活 注重过程
【作者】 聂学海
【机构】 南溪区黄沙镇中心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新课程数学教学特别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情境,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然而在教学中单纯以教材为凭借照本宣科的教学现象仍然存在,这样往往会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给学生的理解造成很大困难。那么,如何以《课标》的新理念为指导,把教材内容与“数学现实”有机结合起来,重视学习过程,让学生 真正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在教学实践中我做了一些尝试:
一、联系生活,注重概念的形成过程。
数学概念具有抽象性,而小学生的思维却处于具体的形象思维占优势的阶段。困此,教学中应联系学生日常生活,选用学生所熟悉的具体事件,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具体实例联系起来,逐步形成新概念。
如:教学“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的简便运算时”,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如下教学:
首先,创设一个让学生当售货员卖文具的情境,让学生根据下面题目的要求进行“买卖”活动。小明到学校小卖部买一个卷笔刀和一个文具盒。一个卷笔刀的价钱是1元2角,一个文具盒的价钱是4元8角。小明付出10元钱,售货员应找给小明多少钱?
其次,让学生说出在“买卖”过程中是如何“找退”的?(1)从10元钱中减去卷笔刀的钱数,再减去文具盒的钱数,即是应“找退”(剩下)的钱数。列式为:100—12—48 =40(角)(2)从10元钱中减去卷笔刀与文具盒的总钱数,即是应“找退”{剩下}的钱数。列式为:100—(12+48)=40(角)。
再次,组织学生 讨论:(1)“100—12—48”求的是什么?“100—(12+48)”又求的是什么?(2)两种不同算法结果怎样?(3)说明两道式子有什么关系?从而得到:100—12—48 = 100—(12+48)。由于学生已有钱币在实际计算中运用的生活经验,在此基础上学生就不难归纳出“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两个减数的和”的规律。
这样教学,学生获得感性材料十分充分,形成的表象也就更加鲜明,从而促进概念的形成过程,有利于抽象概括出概念的本质属性。
二、联系生活实际,注重法则的总结过程。
在进行计算方法教学时,应当避免将“法则”、“方法”作为一种“静态的结果”直接进行灌输,让学生机械的记忆、反复练习,而应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自己去发现合理的算法,从而逐步归纳、总结出计算法则。
如:教学“小数的加减法”时,我们联系生活实际,把例题改编成学生熟悉的内容——元、角、分的知识进行教学,学生就感到自然,不陌生。可以从钢笔与圆珠笔的价钱引入,求两种笔一共多少钱,就把几元和几元相加,几角和几角相加,几分和几分相加。这就是笔算小数加减法的第一步:先把各数的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当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时,就向前一位进一,学生就能理解到:分和分相加满十后,就是1角,则在角的这一位上加1,就多了1角:当角和角相加满十后,就是1元,就在元的这一位上加1,就多了1元,依此类推。这样,学生对小数的退位减法也能轻松的掌握,不感到茫然,也不感到困难。因为他们在计算时想到了买东西付钱的情景。
这样,学生在已有生活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不但总结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而且也进一步理解了为什么要这样算。
三、联系生活实际,注重应用题的分析过程。
传统的应用题常常人为地编造情境,远离学生的生活。因此,教师可以大胆地处理教材、调整教材、补充教材,大胆地开放“小教室”,把社会生活中鲜活的、学生感兴趣的题材引进学习数学的“大课堂”。创设一种大家熟悉的生活情境,缩短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距离,使静态的应用题情节变为动态的亲自感受。把教材中缺乏生活气息的例题改变成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不仅学会了如何解答应用题,而且对这类应用题的分析过程也得到了很好的训练。从而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数学教学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是优化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教师要充分挖掘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在联系,努力让数学走向生活 ,在生活中学,为生活而用,真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惟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通过数学课程的学习来促进学生的发展。
一、联系生活,注重概念的形成过程。
数学概念具有抽象性,而小学生的思维却处于具体的形象思维占优势的阶段。困此,教学中应联系学生日常生活,选用学生所熟悉的具体事件,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具体实例联系起来,逐步形成新概念。
如:教学“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的简便运算时”,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如下教学:
首先,创设一个让学生当售货员卖文具的情境,让学生根据下面题目的要求进行“买卖”活动。小明到学校小卖部买一个卷笔刀和一个文具盒。一个卷笔刀的价钱是1元2角,一个文具盒的价钱是4元8角。小明付出10元钱,售货员应找给小明多少钱?
其次,让学生说出在“买卖”过程中是如何“找退”的?(1)从10元钱中减去卷笔刀的钱数,再减去文具盒的钱数,即是应“找退”(剩下)的钱数。列式为:100—12—48 =40(角)(2)从10元钱中减去卷笔刀与文具盒的总钱数,即是应“找退”{剩下}的钱数。列式为:100—(12+48)=40(角)。
再次,组织学生 讨论:(1)“100—12—48”求的是什么?“100—(12+48)”又求的是什么?(2)两种不同算法结果怎样?(3)说明两道式子有什么关系?从而得到:100—12—48 = 100—(12+48)。由于学生已有钱币在实际计算中运用的生活经验,在此基础上学生就不难归纳出“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两个减数的和”的规律。
这样教学,学生获得感性材料十分充分,形成的表象也就更加鲜明,从而促进概念的形成过程,有利于抽象概括出概念的本质属性。
二、联系生活实际,注重法则的总结过程。
在进行计算方法教学时,应当避免将“法则”、“方法”作为一种“静态的结果”直接进行灌输,让学生机械的记忆、反复练习,而应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自己去发现合理的算法,从而逐步归纳、总结出计算法则。
如:教学“小数的加减法”时,我们联系生活实际,把例题改编成学生熟悉的内容——元、角、分的知识进行教学,学生就感到自然,不陌生。可以从钢笔与圆珠笔的价钱引入,求两种笔一共多少钱,就把几元和几元相加,几角和几角相加,几分和几分相加。这就是笔算小数加减法的第一步:先把各数的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当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时,就向前一位进一,学生就能理解到:分和分相加满十后,就是1角,则在角的这一位上加1,就多了1角:当角和角相加满十后,就是1元,就在元的这一位上加1,就多了1元,依此类推。这样,学生对小数的退位减法也能轻松的掌握,不感到茫然,也不感到困难。因为他们在计算时想到了买东西付钱的情景。
这样,学生在已有生活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不但总结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而且也进一步理解了为什么要这样算。
三、联系生活实际,注重应用题的分析过程。
传统的应用题常常人为地编造情境,远离学生的生活。因此,教师可以大胆地处理教材、调整教材、补充教材,大胆地开放“小教室”,把社会生活中鲜活的、学生感兴趣的题材引进学习数学的“大课堂”。创设一种大家熟悉的生活情境,缩短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距离,使静态的应用题情节变为动态的亲自感受。把教材中缺乏生活气息的例题改变成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不仅学会了如何解答应用题,而且对这类应用题的分析过程也得到了很好的训练。从而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数学教学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是优化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教师要充分挖掘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在联系,努力让数学走向生活 ,在生活中学,为生活而用,真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惟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通过数学课程的学习来促进学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