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从苏霍姆林斯基教育观谈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

【作者】 宗彩国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管理学中有一条“木桶理论”,即一只沿口不齐的木桶,其存水量的多少,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一个班级由几十名学生组成,正如一只木桶是由若干块木板组成的那样,木板有长有短,班级的学生也有优差等级之分。我校地处如皋市城乡结合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数量多,流动性强,而且良好文明的生活、学习习惯都亟待养成,往往成为所在班级的“短板”。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的主导者应当重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采取科学的方法,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进行教育转化,把“短板”变成“长板”,使班级的“存水量”达到最大值。
  一、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念
  苏霍姆林斯基是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他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对我国教育改革实践有很大的启发和指导意义。尤其在转变“后进生”方面,苏霍姆林斯基有令人信服的理论建树和实践经验,同时对外来务工人员的教育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
  苏霍姆林斯基把这些学生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属于“思维尚未觉醒”的学生;第二类属于“天赋尚未发掘”的学生;第三类属于“理解力差和头脑迟钝”的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确实,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学生的天赋有的呈显性,他们往往表现出强烈的学习兴趣而成为老师眼中的优秀生;而有的呈隐性,由于没被发现而被界定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所以,前两类学生,只要我们能发掘出他们的潜能和天赋,他们也能成为优秀生。第三类学生,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是可以转变的。他说:“但愿你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同时要有耐心,能够忍受学习困难的学生那种迟迟不能开窍的局面,那可以称之为豁然开朗的时刻必定能够来到。” 苏霍姆林斯基的这个理论对我的班主任工作尤其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上提供了很大帮助。
  二、我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体会
  和许多同行一样,我早就认识到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但却苦于在实践工作中找不到行之有效的方法。经过很长时间的摸索思考后突然明白,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被很多班主任包括我在内界定为一件头疼而棘手的问题。这种先入为主的想法造成我们在情感上先有了不良情绪,工作当然难有成效。我觉得,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是客观存在的,不值得怨天尤人。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的,他们只是“思维尚未觉醒”,我们的职责就是发现并唤醒他们,这是一项很有挑战性的工作。转变自己思想,承认并正视现实,采取科学的方法,那些“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学生,也可能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局面。我在苏霍姆林斯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进行了一些尝试,采取“感化—转化—优化”教育途径,取得了一定成效,以下是我的一些体会。
  ﹙一﹚ 情感是高于一切的力量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没有爱的教育将会只是枯燥,像山泉枯竭一样”。可见,老师对学生实施关爱的教育方法,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关键。作为班主任,只有关心热爱学生,他们才会“亲其师,而信其道”。我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首先在“情”上做文章。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们既有自卑感,同时自尊心又很强,如果受到过多冷落,便会在心理上失去平衡,甚至产生抵触、逆反心理,使教育工作事倍功半。所以对有短处的学生,我投入了更多的关注,以师生情感交流为桥梁,真诚地爱护他们,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使之产生感激之情,产生“罗森塔尔效应”(即爱的效应),并由此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建立相互尊重、信任和理解的师生关系,这是我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的第一步。
  一位学生在给我的信中写道:“开学那天,我怀着不安的心情走进教室,不敢抬头看老师,因为我早已‘臭名远扬’了。然而,当我自我介绍时,您鼓励我抬起头,并让我大声说出自己的名字。当我大声报出自己的名字时,您微笑着看着我,那温和的眼神让我感到温暖,我的不安顿时烟消云散。您还对我说:‘你的体育成绩很好,运动会上还获得过第二名,当我们班体育委员吧,继续努力啊!’我开始觉得,在这个班级我将开始一种美好的生活。”我被深深地震撼了,没想到,当时我的一个眼神,一句话,竟会给他那么大的影响,这更让我看到了爱心的重要,老师的关爱对学生的转化发挥了如此巨大的力量。
  创造宽松、民主、平等的班级氛围,也是我转化工作的一部分。班级是一个学生群体,我们应注意发挥群体之间的相互影响和感染作用。班级中常会出现这种现象:先进的学生容易骄傲自满,看不起后进的学生;后进的学生有自卑感,不愿同先进的学生接近,甚至对先进的学生抱有戒备和嫉妒心理,彼此产生严重的心理隔阂。面对这种情况,我非常重视连起他们之间友谊的纽带。针对双方的心理,抓住契机,利用班会课、联欢会、合作游戏等多种形式消除他们的误解和隔阂。教育先进的学生伸出热情的手,真诚地帮助和关心后进的学生。同时,引导后进的学生主动向先进的学生学习,向先进的学生看齐。在班级中逐步形成一种相互尊重,和谐一致,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氛围,从而形成群体合力,发挥班级的整体功能。
  情感的力量如同一泓清泉,渗透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们心灵的土壤。只有在湿润柔软的土地上,种子才会发芽并茁壮成长。
  ﹙二﹚发现闪光点,众里寻它千百度
  感化工作是前奏,转化才是最重要和最关键的主旋律。只有改变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差”的状态,才能从根本上转化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事实上,他们不是一切都差,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也有某方面的长处,总有闪光点可被发现。有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经过转化走上社会后甚至成为某方面的顶尖人才,这在历史和现实中不乏其例。因此,发现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身上的闪光点并加以合理利用成了我转化工作的重心。我觉得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学习中有成就感并找回自尊是转化工作的契机。特级教师魏书生在转变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中就常启发学生回忆自己曾经“辉煌”的时刻,告诫他们要经常向自己输入“成功的意念”,享受“超越自己的乐趣”。他说“差生﹙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如果都用这样的心态引导自己,时间长了,快乐地做事的脑细胞就兴奋起来了,逐渐就形成一个牢固的兴奋中心了,那忧虑、烦恼、懒惰的脑细胞就逐渐淡化了。”
  我班上有一位成绩很差、行为懒散、性格孤僻的男生,但我发现他喜欢涂涂画画,画的人物、花草还不错,于是我请他来担任黑板报的美术编辑,让他在同学们面前展示自己的优点,经常肯定他的工作并鼓励他:“你的画栩栩如生,肯定是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练成的,这说明你是一个很有毅力、很有才华的人,如果你对待其它事也能有这样的毅力,相信没什么事是你做不好的。”这几个月他做事的态度认真了,也主动积极了,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和同学接触多了,关系也融洽了,成绩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当然,发现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闪光点是一件艰难而长期的事情,有的同学优点比较明显很容易发现,而有的则隐藏得较深难以发现,这也就是我们会认为某同学“一无是处”的原因,所以班主任还要有持之以恒的耐心并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
  ﹙三﹚优化,坚持不懈地进行转化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良好习惯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任何方法都不可能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有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情理感化后,思想上会出现一定的波动,会反思自己的思想行为、学习方法等,行为上可能有所改进。但这时班主任若认为工作已毕,从而放松对他的要求,由于学生的惰性或其他原因,他的某些不良表现可能又会出现,如此反复,老师和学生自己都有可能失去信心。所以班主任要坚持严格管理并加以督促,彻底改变他们的不足之处,优化各方面行为。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真正被转化,获得真正的进步。
  我有一本“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档案”,记录了班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情况,关注他们各阶段表现,不定期进行强化教育。在这个过程中,尤其要讲究工作方法和技巧。要针对他们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实施相应的教育手段。比如对常常违反纪律的学生,要个别谈心,进行耐心说服和引导;对文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则降低要求,循序渐进,多做个别辅导;对性格内向、孤僻、沉默寡言的学生,要经常组织各种活动,多给他们锻炼的机会;对暂时落后、尚有进取欲望的学生,要多加鼓励和指导,对他们取得的点滴成绩,都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对天性聪明但行为散漫的学生,要激发学习动机,增强内驱力。另外,在教育过程中掌握分寸,少批评,少讽刺,多鼓励,积极找出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积极保护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自尊心理,创造条件,给他们充分表现自己强项的机会,让他们去享受胜利的喜悦和成功的欢乐,建立信心。事实证明,这些工作都是切实有效的。
  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这意味着我们不能只面向少数优等生或“中间”的多数同学。只有真诚关注和切实帮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才能使我们的教育真正的“面向全体学生”,才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总之,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是一件相当重要而必要的事,只要我们有正确的态度,科学的方法,相信是可以实现“感化—转化—优化”的美好目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