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分组合作学习
【作者】 朱明全
【机构】 柏溪镇长沙小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分组学习”大而言之可以称为“合作学习”,这种学习应该是以教师的课堂目标为导向,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在有明确学习目的的前提下,给予当奖励(如小组成绩夺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合理运用学生学习欲望动力资源,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下,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重要的组织形式和方法。同时,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数学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采用因材施教的方法。
一、科学分组
现代的课堂教学是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过程,也是多层次信息传递的过程。科学地组建合作小组,既是学生进行合作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实现学生群体合作的基本手段。一个合作小组应该是一个班级的缩影,教师应根据班内的实际情况,有意识地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生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其目的是为了在学生的合作过程中做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让每个学生在合作中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在互相帮助中不断提升,让学习优良的学生能获得更好的发展。
首先分组前应该做好:每接一个新班级,必须充分调查学生、培养学生,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智商、认知水平以及态度要了如指掌,分组时,要尽可能以座位为基本单位,每一组注意好、中、差搭配均匀,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这样做,便于互相取长补短、相帮助、共同提高.
其次, 分组时一般是“男女搭配”,即根据学生男女性别、个性特征、能力强弱的差异进行分组。分组的最大好处就是在于学生懂得每个人都有优势和不足,人的智能、个性、才干是多样的,只有既善待自我,又欣赏别人,既知己又知人,才能发挥最大的团队学习成效。
二、明确合作要求,注重合作过程。
教师适当指导,使学生亲身经历问题的解决过程,能更有效的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掌握。有些时候老师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时,但问题一出现,教师就组织学生对问题结果的讨论,而不引导学生先自己探究,深入思考。一般情况下,教师所提出的讨论问题的难易程度应和所给讨论时间成正比。难一点,有价值的问题多给点时间,反之少给点时间,这样既保证讨论的有效性,又不至于浪费时间。要顺利地合作完成一个任务,它还需要教师对小组合作各个方面给予认真的思考和关注。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努力营造一种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合作氛围;让学生从心底深处萌发一种想和同学交流,想和老师切磋,更想把我的观点和你说一说的愿望。如教学“游戏规则的公平性时”时,在摸白球和红球时,先向学生提出了合作要求:要求学生5人小组分工合作,一人摸球,一人搅球,一人大声汇报每一次的摸球结果,一人记录,一人监督摸球的人是否作假。在以上融洽的合作氛围中,学生的合作欲望应运而生,人人都做得很认真。学生在合作中既有满足又有愉悦,有观点的交锋和智慧的碰撞。在浓浓的合作氛围诱发下,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更为积极主动地学习,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小组合作形式的多样性是为学生提供了合作的环境,搭建了更为开放的舞台,使每位学生都有锻炼和表现的机会,使学生在交往中“取长补短”,对学生而言,这种交往意味着心态开放,主体性突出,个性张扬,创造性得到释放。在合作汇报时,教师要组织学生对汇报者的发言人要认真倾听,允许组内成员和组外人员进行评价、补充、纠正和修改,但要让组内成员优先,把小组汇报扩展为全班讨论、全班交流。这样,人人都有思考和评价的任务,既能做到知识资源的共享,使全体成员掌握课堂教学中思维的主导方向,又能防止少数学生开小差。
三、实行层次化作业
课堂教学的效果如何,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如何,作业是一种及时而有效的反馈。实行作业分层次,可以看到A组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有什么不足能及时进行留堂补课和指导;B组学生对知识点掌握的准确率和熟练程度如何,在此基础上可以加以怎样的提高;C组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是否透彻,并通过解决与拓展题相似的题型来检验课堂讨论的成果。以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将学生分层次进行分组,能很好的“面向全体,兼顾两头”。比较之前很热闹的比例式分组的小组合作学习,好学生好的更好,而差学生的掌握情况却不好把握;而层次化分组能有效的把两头,既使好的更好,差的也在老师的严格调控下,掌握最基础的知识,使他们学有所得。
四、做好总结评价,激发合作热情。
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对学生的评价要客观、全面。首先要关注学生“分组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态度,参与活动的程度、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等,客观公正的给出评价;其次是对于能进行量化定等的学习过程,均要量化、公示,并纳入学生平时学习表现评估中(素质评价)。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结果要有利于树立学生学习数学信心,提高学习兴趣,突出以鼓励为主的特点。为了激发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兴趣,发挥其合作功能,教师要对小组合作的活动情况进行积极地评价,小组与小组之间要评一评、比一比、赛一赛,哪一组最有创新,哪一组最守纪律,哪一组最团结,哪一组最快等等。对小组中成员的表现也要进行分阶段的评价,主要从参与是否积极,合作是否友好,工作是否认真负责等方面进行,尤其要关注那些在学习上有一定困难,对他们的丝毫进步都要给予及时的肯定。对表现好的小组和个人要发给一些小奖品,如五角星、作业本等,定期评比选出“合作小明星”、“协调小助手”等等,例如教学8的组成时,先提出合作任务:“把8根小棒分成两堆,有几种分法?”学生很快通过操作在记录纸上得出了8的7种分法:1和7 ,2和6,3和5,4和4,5 和3,6和2,7和1,小组活动后,教师及时进行总结评价,学生通过这种亲历亲为的探索得出的结论,记得更深刻、更牢固,探究的成功也给予了学生极大的满足感,增强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课堂中的小组合作,不仅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宽松、协调的环境,而且还使学生始终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同时还能较好的满足儿童的交流欲望,使他们在交流中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和赞许,享受到获得成功的快感,引起他们的兴趣,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和增强学习的高效率。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学习方式,也是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往的重要方式。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努力研究,使这种学习方式更加科学,更加有效。
一、科学分组
现代的课堂教学是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过程,也是多层次信息传递的过程。科学地组建合作小组,既是学生进行合作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实现学生群体合作的基本手段。一个合作小组应该是一个班级的缩影,教师应根据班内的实际情况,有意识地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生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其目的是为了在学生的合作过程中做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让每个学生在合作中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在互相帮助中不断提升,让学习优良的学生能获得更好的发展。
首先分组前应该做好:每接一个新班级,必须充分调查学生、培养学生,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智商、认知水平以及态度要了如指掌,分组时,要尽可能以座位为基本单位,每一组注意好、中、差搭配均匀,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这样做,便于互相取长补短、相帮助、共同提高.
其次, 分组时一般是“男女搭配”,即根据学生男女性别、个性特征、能力强弱的差异进行分组。分组的最大好处就是在于学生懂得每个人都有优势和不足,人的智能、个性、才干是多样的,只有既善待自我,又欣赏别人,既知己又知人,才能发挥最大的团队学习成效。
二、明确合作要求,注重合作过程。
教师适当指导,使学生亲身经历问题的解决过程,能更有效的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掌握。有些时候老师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时,但问题一出现,教师就组织学生对问题结果的讨论,而不引导学生先自己探究,深入思考。一般情况下,教师所提出的讨论问题的难易程度应和所给讨论时间成正比。难一点,有价值的问题多给点时间,反之少给点时间,这样既保证讨论的有效性,又不至于浪费时间。要顺利地合作完成一个任务,它还需要教师对小组合作各个方面给予认真的思考和关注。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努力营造一种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合作氛围;让学生从心底深处萌发一种想和同学交流,想和老师切磋,更想把我的观点和你说一说的愿望。如教学“游戏规则的公平性时”时,在摸白球和红球时,先向学生提出了合作要求:要求学生5人小组分工合作,一人摸球,一人搅球,一人大声汇报每一次的摸球结果,一人记录,一人监督摸球的人是否作假。在以上融洽的合作氛围中,学生的合作欲望应运而生,人人都做得很认真。学生在合作中既有满足又有愉悦,有观点的交锋和智慧的碰撞。在浓浓的合作氛围诱发下,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更为积极主动地学习,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小组合作形式的多样性是为学生提供了合作的环境,搭建了更为开放的舞台,使每位学生都有锻炼和表现的机会,使学生在交往中“取长补短”,对学生而言,这种交往意味着心态开放,主体性突出,个性张扬,创造性得到释放。在合作汇报时,教师要组织学生对汇报者的发言人要认真倾听,允许组内成员和组外人员进行评价、补充、纠正和修改,但要让组内成员优先,把小组汇报扩展为全班讨论、全班交流。这样,人人都有思考和评价的任务,既能做到知识资源的共享,使全体成员掌握课堂教学中思维的主导方向,又能防止少数学生开小差。
三、实行层次化作业
课堂教学的效果如何,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如何,作业是一种及时而有效的反馈。实行作业分层次,可以看到A组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有什么不足能及时进行留堂补课和指导;B组学生对知识点掌握的准确率和熟练程度如何,在此基础上可以加以怎样的提高;C组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是否透彻,并通过解决与拓展题相似的题型来检验课堂讨论的成果。以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将学生分层次进行分组,能很好的“面向全体,兼顾两头”。比较之前很热闹的比例式分组的小组合作学习,好学生好的更好,而差学生的掌握情况却不好把握;而层次化分组能有效的把两头,既使好的更好,差的也在老师的严格调控下,掌握最基础的知识,使他们学有所得。
四、做好总结评价,激发合作热情。
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对学生的评价要客观、全面。首先要关注学生“分组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态度,参与活动的程度、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等,客观公正的给出评价;其次是对于能进行量化定等的学习过程,均要量化、公示,并纳入学生平时学习表现评估中(素质评价)。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结果要有利于树立学生学习数学信心,提高学习兴趣,突出以鼓励为主的特点。为了激发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兴趣,发挥其合作功能,教师要对小组合作的活动情况进行积极地评价,小组与小组之间要评一评、比一比、赛一赛,哪一组最有创新,哪一组最守纪律,哪一组最团结,哪一组最快等等。对小组中成员的表现也要进行分阶段的评价,主要从参与是否积极,合作是否友好,工作是否认真负责等方面进行,尤其要关注那些在学习上有一定困难,对他们的丝毫进步都要给予及时的肯定。对表现好的小组和个人要发给一些小奖品,如五角星、作业本等,定期评比选出“合作小明星”、“协调小助手”等等,例如教学8的组成时,先提出合作任务:“把8根小棒分成两堆,有几种分法?”学生很快通过操作在记录纸上得出了8的7种分法:1和7 ,2和6,3和5,4和4,5 和3,6和2,7和1,小组活动后,教师及时进行总结评价,学生通过这种亲历亲为的探索得出的结论,记得更深刻、更牢固,探究的成功也给予了学生极大的满足感,增强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课堂中的小组合作,不仅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宽松、协调的环境,而且还使学生始终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同时还能较好的满足儿童的交流欲望,使他们在交流中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和赞许,享受到获得成功的快感,引起他们的兴趣,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和增强学习的高效率。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学习方式,也是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往的重要方式。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努力研究,使这种学习方式更加科学,更加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