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科学求解之谜课对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影响初探

【作者】 王建辉 霍东方 王季芳

【机构】 高阳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传统的应试教育只是单纯的传授文化知识。而忽略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是目前摆在每个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自然与人文科学的有机融合。注重方法上的灵活性,形式上的多样性,才会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使学生的各方面素质有大幅度地提高。 
  关键词:素质教育  教学  方法 
  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优秀人才是一项长远的‘系统工程’,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展望 21 世纪,国际竞争将会更加激烈,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集中表现为教育和科技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素质的竞争。因此,学校对学生进行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中心的素质教育更为紧迫。而课堂教学则是贯彻素质教育的一个很重要方面。如何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课堂教学怎样与素质教育有机的融合,已成为当今教师共同面临的问题。
  一、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紧迫性 ,走向社会生活的中心舞台, 今天的学校已完全超出昔日的“象牙塔” 。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教育对正在成为经济腾飞的“发动机”社会经济发展的参与和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强烈和直接。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使学校素质教育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是学校素质教育面临的又一严重挑战。当今科学技术呈加速度发展,知识积累呈指数增长;学科领域在继续分化的同时,呈现出高度综合的趋势;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相互渗透,趋向融合。这些给学校素质教育带来深刻的影响。特别是新的技术革命加快了由工业化社会向信息化社会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已经对高校素质教育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1999 年 6 月 13 日,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 “实施素质教育应当贯穿于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指出: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吹响了号角。
  二、学生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及其要求, 所谓素质教育是针对传统的相对封闭的知识教育和比较狭窄的专业教育提出来的。素质教育应教给学生哪些知识和技能,笔者认为,其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五个大的方面:一是政治思想素质,它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即应培养学生崇尚党的事业,热爱祖国和社会主义制度,自觉地把自己的命运同整个社会的需要和发展联系在一起,有正确的价值观和崇高的理想追求。二是心理素质,包括自信心的训练,意志力的锻炼,注意力的分配等一些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三是审美素质,它能培养大学生高雅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辩别是非,“慧眼”识丑恶,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四是基础文化知识的素质,主要是指文史哲、数理化、天文、地理等一些基础学科的文化知识的素质。五是公关素质和组织管理素质,它是学生社交能力的体现,也是社会对人才较高的要求。目前,社会对高层次公关、管理人才的需求,与高层次公关管理人才的培养形成强烈反差。 当今世界,高、精、尖科技飞速发展,科技的背后是人才。可以相信,21世纪将是一个教育的世纪。国家教育部提出了素质教育,既重知识,又重能力,更重素质,只有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三、努力实现素质教育与课堂教学的融合, 当前,我国教育正面临着21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而进行再一次改革的问题,如何在课程教学中贯彻素质教育已成为教育工作者关心的问题。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应该首先从课堂教学上予以突破。素质教育与课堂教学的融合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首先,转变和更新教育思想与人才观念。教育思想的转变和更新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原国家教委副主任周远清在谈到教育思想改革时,提出过三条:一是要注重素质,二是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三是要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全面地贯彻因材施教。要把教育思想变成教育改革的实践,还需要花大力气、下大功夫。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前提下,结合时代需求,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其次,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应该是课堂教学,任何教学都必须贯穿教育性原则,把素质教育有机地渗透到各种教学之中,培养对社会和国家负责的合格的人,能在专业领域工作的有用之才。实践证明,良好的素质教育,将会使学生一辈子受益无穷。对教师而言,首先要明确地意识到现代教育中教师地位、作用的变化。在平等的合作中,使学生潜力得到开发,实现他们自己的发展目标。学生则应承担自己正从事的学习活动和责任,学会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师生在这种共同承担责任的合作中,实现教育、教学的民主化,促进“教学相长”。 
  第三,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关键在教师。实施素质教育,要求老师要改变过去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勇于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创造性教学有两方面含义:一是教学生“学会学习”。二是开展以培养学生创造性为核心目标的教学。创造性教学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人格、创造性的思维和创造性的技能。学生的创造性人格是创造性活动或创新的内在动力,它集中体现人的坚强的意志、健康的情操、良好的思想风尚、崇高的精神状态等,它是创造性活动能否成功的关键。创造性思维属于创造性活动的智力机构,它体现了创造主体的扎实的理论功底、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对科学的不断追求,它是创造力的核心。
  常言道:“师高弟子强”,教师必须有过硬的本领,才能引导出高素质的学生。要使自己有高素质,要“德高一筹”“学高一筹”、“技高一筹”,就必须多学习、参加各种各样的培训活动,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各级教管部门也应多组织教师进行技能技巧的培训,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另外,教师还要转变人才观和质量观,构建新的考核、评估体系。对学生德、体、美、劳等方面的考核、评估应像智育的考核、评估那样完善,这样才能在教育教学中发挥导向作用,才能促进学生全面进步和发展,否则,素质教育的实施就会因缺乏规范性和导向性而毁于随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