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语文教师的使命浅说

【作者】 雷 鸣

【机构】 天星镇第一中心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教师不仅应具有无私奉献的“蜡烛精神”,还要具有“点燃蜡烛”的能力。如何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人,如何让学生通过语文学习来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这是教育的根本目的所在,也是新时代对语文教师提出的更高要求。
  一、语文教师要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说过教学生要“观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退而省其私”,也就是说要观察学生的日常言行,观察学生所走的道路,考查学生的意向,考查学生私下的言行,实际上就是要了解学生的学习世界、生活世界、心灵世界。知之难、知之深,充分发展学生自身积极向上的因素,因势利导,激励、赞扬,学生向前迈步的劲儿就势不可挡。为了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我在了解学生、分析研究学生方面下了一些工夫。一看二听三问四查,神态、表情、动作,口头语言、书面作业,课内的、课外的,学校的、家庭的,独处的、集体的等,时时,处处,做有心人。了解的过程是培养师爱的过程,也是和学生多接触多交往、亦师亦友的过程。做一名语文教师,不仅要认清学生富有时代气息的共性,而且要审视学生之间的差异,把握各自的个性,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保护和调动各类学生的积极性。尽管所教学生在同一所学校、同一个班,但由于遗传因素、家庭情况、周围环境、成长经历的种种不同,学生的思想、性格、行为、习惯、志趣、爱好、学习基础、接受能力均有明显的差别。教师胸中既要有班级学生的全局,又要有一个个学生的具体形象,他们是主体的、活泼的,不是一个个抽象的名字,而是变化着的、发展着的。教学中用“一刀切”的办法对待个性迥异的学生,说到底是缺乏爱心的表现。
  二、在文本教学中充分挖掘民族文化资源
  不少语文教师习惯于“以本为本”的课堂教学方法,往往满足于“教学参考”上对文本的解读,结果,课堂教学变得死板逼仄,枯燥乏味。事实上,我们丰富的民族文化完全可以引进课堂,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仅以民俗为例,在语文教科书经典文本中,涉及民俗文化的内容众多,例如:鲁迅笔下的“祝福”“社戏”,老舍笔下的“茶馆”“胡同”“大杂院”;《孔雀东南飞》中的“初七”“下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登高”“插茱萸”等等。这些民俗知识教师不讲,学生也能读懂文本,但是,如果学生忽略这些民俗文化,就不可能真正领略文本的内蕴美、文化美和民族精神美,而对于文本主题的认识或多或少会有些影响。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若能巧妙穿插这些民俗知识,有可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再如,在一些初中语文教材中讲到过对联的知识,但如何恰当有效地运用对联这种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样式却显得语焉不详,可喜的是已有一些教师注意到了对联的语文教学功能,将之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例如:用对联导入课文,介绍作家作品及时代背景;用对联来概括文本内容,评价文本人物;用对联来归纳分析文本的风格等等。除了用之于本文讲读教学,对联还广泛适用于语法教学、修辞教学、文化常识教学、作文教学,并适用各种语文教学活动。可以说,对联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精髓,绝对不是没有生命力的老古董,而是语文教学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源头活水。
  三、准确把握现代与传统的继承关系
  现代社会要求语文教育现代化,这是不容置疑的。但是,语文教育的现代化决不割裂传统,而是在继承和发扬优秀语文教育传统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也只有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语文教育才会健康地发展。
  所谓语文教育的现代化,就是要求语文教育观念和内容符合现代化社会的需要。运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成果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培养出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材。当前我国的语文教学改革已经冲破了一些传统观念与做法,代之以新观念和新做法,例如,突破几十年来“教学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旧观念和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代之以“教学是教学生学”的新观念,创造了多种多样的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学”模式。又如,突破了“一切以精、细为好”的观念,千篇一律的“讲课讲透”单篇教法,代之以精粗结合,举一反三,以少求多的“单元教学法”等,大大地提高了语文教学的效率。
  改革是要抛弃以往一切不合理的东西,不是全盘地“自我否定”。对于传统教学中的好经验,要给予继承,有些则要根据此时此地的新情况,加以改造,注入新的思想与做法使其发展,只有以这样的态度对待传统经验,才能更好更快地发展语文教育,迎接未来世纪的挑战。特别是像我国这样有几千年语文教育传统的国家。语文教育的传统经验是极丰富的,许多经验对今天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有得大价值,可以利用或加以适当改造。
  四、语文教师必须重视学生人格的塑造
  人们常把“无知”当成“犯罪”的必然因果关联。那么,“高学历犯罪”现象又作何解呢?是因为他们“无知”吗?显然不是。个中原因可能不同,但都交集于一点,即人格缺陷。所谓人格是一个人与社会有关的完整而稳固的行为倾向的总和,即一个人在社会情境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思维、情感、动作方式的一套社会行为倾向。它既指一个人在社会情境中所特有的行为模式,也指这些行为模式对别人的影响。残缺不全的人格,不利于人的成长,也会给别人造成消极影响;反之,健康完善的人格,会促进人的发展,并对他人产生积极作用。我们通常评价某人“人格低下”,就是指这个人的人格严重残缺不全;而评价某人具有“人格魅力”,就是指这个人的人格健康完善。所谓“健全人格”,就是指具有正确的动机、浓厚的兴趣、热烈的情感、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性格等。人才奠基于健全的人格,成才必先成人,在今天已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识。而语文教育在培养、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方面具有其他课程所不具备的独特优势。我们语文教师,应该少一点对现实的功名利禄的执着,多一些精神上超然脱俗的追求。欲度人先度己,首先打造自己的生命品质,追求生命的整体丰盈。一个精神领袖型的语文老师,既是生活在学生身边的活生生的人,又能以巨大的人格魅力、高远的前瞻意识、充沛的感情世界,影响着学生构建他们人生的精神脊梁。
  在语文教学当中,我们必须力求做一名新型的教师,用自己的热情和爱心唤起同学们对知识的追求和对生命的热爱。语文教师教书育人虽然辛苦,但更是一种精神的享受,我们甚至影响着一个孩子一生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