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小学品德学科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作者】 魏海军
【机构】 凤毛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重视地方、学校、教师与儿童的创造性。《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施建议中指出:本课程的教学时空不局限于课堂和学校。学校是品德教育的主阵地,教材是根本,教师、学生本身就是教学资源。德育课程是一门知、情、意、行相统一的课程,而课堂教学与其他教育形式的结合,特别是社会实践活动的结合,有助于促进这四方面的统一,实现德育的要求。生活即学校,社会即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偶像、家长、社区、社会、网络资源,进行整合,高效地服务于课堂教学,服务于学生品德的塑造。
关键词:小学品德 课程资源 实效
小学品德学科是一门极其重要的基础性学科,内容包罗万象,内涵隽永,外延无限。在教学中,如果以本为本,照本宣科,弱化与生活的联系,教学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重视地方、学校、教师与儿童的创造性。课程内容从教科书儿童生活的各个方面;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以及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施建议中也指出:本课程的教学时空不局限于课堂和学校。教师应将本课程的教学与相关学科以及班队活动、学校德育活动、社区活动、社会重大事件等紧密结合,从中捕捉、挖掘鲜活的素材,调动学生在课外学习和活动中获得的经验和知识,充实本课程的教学过程。同时将课内学习延伸至其他学科的学习或校内外其他活动中,提高教学的实效性。[1]我们要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一、有效整合,充分利用校内课程资源
1998年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就将道德教育置于十分重要的位置,指出:“加强和改进学校的德育工作。继续加强爱国主义、遵纪守法和社会公德教育,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教育,实施劳动技能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健康的心理和高尚的情操。”[2]学校是品德教育的主阵地,教材是根本,教师、学生本身就是教学资源,需要我们充分利用。
1.灵活使用教材。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主要资源,是教与学的重要依据。教材力求普适性,因而内容的选择与编排注重共性。而广大儿童生活的地理环境、风俗习惯、生活水平却不尽相同,因此我们在使用教材时要灵活处理。
2.利用师生资源。叶澜教授曾指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把学生看作‘对象’、‘主体’,还应看作是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和生成者。”[3]生如此,师亦然。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的过程。在交往和互动中,教师和学生自身的一些条件也可作为极好的教学资源。
3.发掘活动内涵。我校图书馆藏书丰富,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在上“可爱的地球”这一主题单元前,我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为“地球知识知多少”擂台赛作准备。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扩大了知识面,还增强了环保意识,该课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我校红领巾广播台的“校园动态”节目也给品德教学提供了素材:校运会上“三十一脚”比赛,使孩子们懂得了合作的重要性;班级自发的“校园保洁队”事迹的介绍,拉近了学生与教材的距离,懂得了做好事并不难,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只要留心、用心,学校的一切可利用资源都能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搭桥铺路。
二、因地因时,灵活开发校外课程资源
实践经验说明,德育的课堂教学最需要与其他教育形式的结合,这是由德育课程的性质决定的。德育课程是一门知、情、意、行相统一的课程,而课堂教学与其他教育形式的结合,特别是社会实践活动的结合,有助于促进这四方面的统一,实现德育的要求。[4]生活即学校,社会即课堂。
1.偶像魅力。著名特级教师吴兆虎老师说:“学生对德育课程发生兴趣是上活德育课的前提。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是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5]孩子追星,如大禹治水,疏胜于堵。而且正面的人物往往具有强大的力量,可以作为教学的优质资源。在教学《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第5课《我要攀登》时,出示孙杨等奥运游泳比赛冠军面带微笑手捧鲜花和奖杯的照片,让学生觉得他是多么的风光与自豪,油然而生羡慕之情。随后播放运动员们刻苦训练的视频资料,让同学们深深地感到成功的背后蕴含的是辛苦耕耘的汗水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毅力。
2.家长辅助。儿童是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发展的。在上《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下册第13课《雷雨来了》中“夏天的烦恼”这一部分时,我充分挖掘家庭资源,聘请学生家长中的医务工作者为一年级学生作专题讲座,在学校科学实验室中让学生用显微镜观察变质食物,了解食物变质原因,明白变质食物会让人生病,要养成良好的饮食和卫生习惯。
3.网络助力。信息技术不光为学生学习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学习背景,而且让学生置身于宽松、优美的学习环境,使学习充满美感。教学《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第5课《春天在哪里》一课时,我让学生上网点击自己喜欢的春天图片,了解他们平时难以看到的动植物和各地春天的不同景色,充分感受春天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景象,从而产生探究自然界变化的欲望。面对一幅幅春天的美景,孩子们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
针对当前时事焦点钓鱼岛问题,依靠教师的讲解只能事倍功半,将孩子们带进电脑房,引导学生通过网络了解钓鱼岛的历史渊源、地理位置、中日两国争端的由来以及国内外舆情,对整个事件有一个整体的认识,进而认识到:祖国的领土神圣不可侵犯,使祖国更强大是最有力的回击,坚持和平谈判解决危机,警惕日本军国主义死灰复燃。借助网络,紧紧追踪事态进展,得到一次鲜活的、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品德学科和学生校园、家庭、社会生活息息相关,教学资源可以从生活的方方面面去发掘。我们要认真贯彻新课改的精神,以课标为准绳,以教材为蓝本,挖掘课程资源潜力,建立品德学科教学资源库,为提高品德学科教学的有效性打下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S].2011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S].1998
[3] 叶澜.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OL]. 新基础教育网.2005.4.11
[4] 吴铎.德育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139.
[5] 张异宾.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中小学政治品德卷[C].—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46,455.
关键词:小学品德 课程资源 实效
小学品德学科是一门极其重要的基础性学科,内容包罗万象,内涵隽永,外延无限。在教学中,如果以本为本,照本宣科,弱化与生活的联系,教学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重视地方、学校、教师与儿童的创造性。课程内容从教科书儿童生活的各个方面;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以及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施建议中也指出:本课程的教学时空不局限于课堂和学校。教师应将本课程的教学与相关学科以及班队活动、学校德育活动、社区活动、社会重大事件等紧密结合,从中捕捉、挖掘鲜活的素材,调动学生在课外学习和活动中获得的经验和知识,充实本课程的教学过程。同时将课内学习延伸至其他学科的学习或校内外其他活动中,提高教学的实效性。[1]我们要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一、有效整合,充分利用校内课程资源
1998年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就将道德教育置于十分重要的位置,指出:“加强和改进学校的德育工作。继续加强爱国主义、遵纪守法和社会公德教育,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教育,实施劳动技能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健康的心理和高尚的情操。”[2]学校是品德教育的主阵地,教材是根本,教师、学生本身就是教学资源,需要我们充分利用。
1.灵活使用教材。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主要资源,是教与学的重要依据。教材力求普适性,因而内容的选择与编排注重共性。而广大儿童生活的地理环境、风俗习惯、生活水平却不尽相同,因此我们在使用教材时要灵活处理。
2.利用师生资源。叶澜教授曾指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把学生看作‘对象’、‘主体’,还应看作是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和生成者。”[3]生如此,师亦然。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的过程。在交往和互动中,教师和学生自身的一些条件也可作为极好的教学资源。
3.发掘活动内涵。我校图书馆藏书丰富,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在上“可爱的地球”这一主题单元前,我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为“地球知识知多少”擂台赛作准备。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扩大了知识面,还增强了环保意识,该课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我校红领巾广播台的“校园动态”节目也给品德教学提供了素材:校运会上“三十一脚”比赛,使孩子们懂得了合作的重要性;班级自发的“校园保洁队”事迹的介绍,拉近了学生与教材的距离,懂得了做好事并不难,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只要留心、用心,学校的一切可利用资源都能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搭桥铺路。
二、因地因时,灵活开发校外课程资源
实践经验说明,德育的课堂教学最需要与其他教育形式的结合,这是由德育课程的性质决定的。德育课程是一门知、情、意、行相统一的课程,而课堂教学与其他教育形式的结合,特别是社会实践活动的结合,有助于促进这四方面的统一,实现德育的要求。[4]生活即学校,社会即课堂。
1.偶像魅力。著名特级教师吴兆虎老师说:“学生对德育课程发生兴趣是上活德育课的前提。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是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5]孩子追星,如大禹治水,疏胜于堵。而且正面的人物往往具有强大的力量,可以作为教学的优质资源。在教学《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第5课《我要攀登》时,出示孙杨等奥运游泳比赛冠军面带微笑手捧鲜花和奖杯的照片,让学生觉得他是多么的风光与自豪,油然而生羡慕之情。随后播放运动员们刻苦训练的视频资料,让同学们深深地感到成功的背后蕴含的是辛苦耕耘的汗水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毅力。
2.家长辅助。儿童是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发展的。在上《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下册第13课《雷雨来了》中“夏天的烦恼”这一部分时,我充分挖掘家庭资源,聘请学生家长中的医务工作者为一年级学生作专题讲座,在学校科学实验室中让学生用显微镜观察变质食物,了解食物变质原因,明白变质食物会让人生病,要养成良好的饮食和卫生习惯。
3.网络助力。信息技术不光为学生学习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学习背景,而且让学生置身于宽松、优美的学习环境,使学习充满美感。教学《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第5课《春天在哪里》一课时,我让学生上网点击自己喜欢的春天图片,了解他们平时难以看到的动植物和各地春天的不同景色,充分感受春天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景象,从而产生探究自然界变化的欲望。面对一幅幅春天的美景,孩子们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
针对当前时事焦点钓鱼岛问题,依靠教师的讲解只能事倍功半,将孩子们带进电脑房,引导学生通过网络了解钓鱼岛的历史渊源、地理位置、中日两国争端的由来以及国内外舆情,对整个事件有一个整体的认识,进而认识到:祖国的领土神圣不可侵犯,使祖国更强大是最有力的回击,坚持和平谈判解决危机,警惕日本军国主义死灰复燃。借助网络,紧紧追踪事态进展,得到一次鲜活的、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品德学科和学生校园、家庭、社会生活息息相关,教学资源可以从生活的方方面面去发掘。我们要认真贯彻新课改的精神,以课标为准绳,以教材为蓝本,挖掘课程资源潜力,建立品德学科教学资源库,为提高品德学科教学的有效性打下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S].2011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S].1998
[3] 叶澜.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OL]. 新基础教育网.2005.4.11
[4] 吴铎.德育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139.
[5] 张异宾.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中小学政治品德卷[C].—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46,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