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提高思品课堂实效性例谈

【作者】 王成芝

【机构】 锦程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的良好品格与行为习惯为中心的综合性学科,它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发展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与人格主体。本文从生本理念和课堂实践两个方面来探究如何提高思品课堂教学实效性。
  关键词: 活动  实践  课程资源  有效
  品德与社会以生活性、活动性和实践性为特征,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1],对小学生的终身发展具有奠基性作用。学生的生活实践是学科的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是本学科永远的追求,因此笔者认为,提高品德与社会教学实效性应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一、凸显“生本”理念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的发展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尤其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融合生活,回归生活。品德与社会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因为“小学生的社会认识有形象性特点,他们通常是通过直接感觉、体验和经验,而不是推理来认识社会现象和事物的,日常生活中的经历和内容是他们获得道德认识和社会理解的基本途径。”因此,教学内容就必须是与他们生活联系紧密,具体、直观、可感的内容。如,在教“家乡的变化”这一专题时,身处在城市光环下的孩子们没有丝毫体会,他们缺乏直接的生活体验。我便带学生去了“手拉手”的乡镇学校去实际体验。当看到比较笨拙又破旧的木桌,有点粗糙的水泥地面,穿的不太“得体”的农村孩子时,他们内心认识得以了转变。质朴生活的体验促发回归课堂后的同学情感,畅所欲言中深刻体会到家乡衣食住行的变化,激起对家乡、对今天幸福生活的珍惜。
  (二)灵活设计,丰富体验。“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本学科内容也是以专题活动的形式呈现,精心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通过多种感官的观察、体验和感悟,“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 。
  在执教山东人教版二年级上册“寻找闪光点”这一内容时,以“用镜子观察自己”的活动为导入,当学生兴奋又认真地端详自己并汇报时,我因势力导:“做人处事就如人的五官一样,没有完美的,该多发现自己的长处,少抱怨短处;多记住别人的优点,少无知地嘲笑他人。”在交流、观察、思考中,孩子们学会用闪光点照亮自己阳光心态,找他人优点,很好地实现人生观与价值观的提升。我想,这便是凸显生本理念的关键。
  二、引导课堂实践   
  凸显学生为本的理念,更需要教师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自己的课堂实践,实现课堂教学的改革,从而提高思品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一)尽可能实现“平等对话”。人的品格和社会性发展离不开与他人的交往和对话,在对话中“人将自己与他人的命运相连、处于一种身心敞亮、相互完全平等的关系中”,从而理解自己和现实。基于品德与社会活动性和实践性的特征,更需要建立一种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关系。
  一是积极创设儿童化学习氛围,让学生在熟悉的氛围中自由表达,获得深刻体验。我在执教“争做‘小雏鹰’”这一内容时,就以小鹰练习飞翔的童话故事进行导入,让学生在听故事、讨论、辩论等系列活动中明白:不怕困难,持之以恒是做事成功的前提。二是做与学生对话的激发者和参与者,引领共同成长。坚持教学实践中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促进感受生成是关键点。在讲“交通工具的变化”内容时,因平时同学们上学坐校车,我开车。我跟大家约定一起完成一个作业:第二天早上,提前出发步行走到学校。在课堂上交流完成体会时,同学们几乎异口同声“步行好慢,还是坐车快!”,简单话语道出本堂课的教学重点,平等对话中促进情感共鸣,促进对话关系的形成,实现了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二)最大限度进行“开发整合”。课改后的思品教材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地方性,为教师的教学留下很大的发挥空间,为自由开发课程资源、多样性进行教学活动提供可能。
  实践中较为有效的做法:一是结合地方特色,开发本土资源。每个地方都有独特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传统,这些都是进行乡土教育,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生动教材。在教学“美丽家乡”这一专题时,结合潍坊的风土民情,带学生游览潍坊的风筝博物馆、杨家埠民俗大观园、潍坊嵌银厂等,了解家乡的传统文化;课堂上展示潍坊青萝卜、风筝、年画和其他特产,让学生认识家乡,激发他们热爱家乡的情感。二是结合校园德育活动,巩固课堂教学实效性。例如利用 “三八妇女节”“母亲节”“父亲节”等节日,开展“我为身边人做一件好事”的活动,培养孩子孝敬父母、尊重他人的良好品质。第三是人力协调,建立家长、社区资源库。学生家长从事着各行各业,是不可多得的教育资源。在调查家长的情况的基础上,选取典型家长,在进行相关课程时给以指导和帮助,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空间。
  (三)不断地学习“汲取源水”
  思品以学生品格和社会性的培养为目的,将历史、地理、文化、法律、经济、人口、环境等方面的内容进行组合和呈现,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心灵、涵养学生的人文科学素养,引导他们学会从多个视角思考和认识问题”,为他们做出独立和自由的选择奠定坚实的人文基础。这种显而易见的综合性对教师知识结构来说显然是一个挑战,仅仅精通某学科及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已不能胜任,作为该学科的教师应该转变为一个终身学习者,不断涉猎多学科知识,提高自己的人文社科素养,这样不仅为学生提供精彩生动的课堂内容,而且能够熏陶他们的品格。
  总之,品德与社会教学实效性的提高不仅要依靠高效的课堂,更应该拓宽教学的视野,注重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注重教学时间和空间的拓展、整合和利用。
  参考文献:
  [1]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2]高峡,从公民教育的视角看品德与社会课[J]. 全球教育展望,2007,(8)
  [3]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