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多情的月亮

【作者】 崔海霞

【机构】 昌汗界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不仅仅是光照人寰的一个普通星体,而且是通脱淡泊的一种文化象征。“月亮”意象负载着民族深刻的文化内蕴,流转在诗人广阔的心灵空间。
  一、松间明月:王摩诘令明月蒙上淡淡禅意。
  《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是多么幽深明易的超脱境界!又是多么令人神往的隐居所在!王维笃信佛教,中年以后即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这一“诗中有画”之境带有淡淡的禅意,映照出诗人恬静闲适的心境。
  二、鉴游皎月:李太白引皎月作为人生知己。
  《梦游天姥吟留别》
  中:“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多情的月亮,陪伴着孤独的诗人;清高的诗人,邀来了同样清高的月亮结伴东游。在李白的情感体验中,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冰清玉洁的一轮皎月,才是自己真正的知己。
  三、秦淮旧月:刘梦得请旧月见证悲凉的历史。
  《石头城》:“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寂静的群山,冰凉的潮水,荒废的空城,诗人描摹的是“故国”、“寂寞”的现实,反思的却是南朝近三百年的历史。六朝国祚短促,骤兴骤亡,刘禹锡请出月亮来见证这一段悲凉的历史。
  四、江心秋月:白乐天邀秋月聆听人间仙乐。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是《琵琶行》中以环境描写拱托琵琶女高超演奏技艺的名句,给读者留下了涵泳回味的巨大空间。秋江冷月,月照离人,“别时茫茫江浸月”,江心秋月为“天涯沦落人”的情感交融提供了最适宜的时空背景。
  五、沦海皓月:李义山托皓月感伤凄凉身世。
  《锦瑟》:“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珠生于蚌,蚌生于海,明月高悬,蚌得月光,光莹明澈。这是一个美丽的传说。月是天际明珠,珠是水中明月,一轮皓月笼罩于沧海之上,颗颗明珠闪烁于烟波之中,这是何等美妙的境界!
  六、小楼凄月:李后主用凄月演绎生命绝唱。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秋月”像一面镜子,观照过词人纵情逸乐的欢颜,也映照出词人阶下囚的愁容。“秋月”积淀着词人敏锐的时间意识和绵绵无穷的怅恨。过去令作者心旌摇荡、神采飞扬的月光,而今变得冷艳刺目惨不忍睹,其中包含多少物是人非、沧桑巨变的哀痛!
  七、柳岸残月:柳耆卿借残月渲染离别情怀。
  《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夹岸杨柳,参差拂动于凄凉晨风之中;天涯孤客,黯然独守于天际残月之下。柳永在舒缓而又哀恻的言辞中,传递出一种抑郁伤感的情调。
  八、赤壁江月:苏东坡酹江月感悟人生哲理。
  《念奴娇  赤壁怀古》:“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苏轼赤壁祭奠江月,既有伤悼“千古风流人物”的吊古之情,更有感喟“早生毕发”一事无成的个人忧伤。
  九、西楼满月:李易安向满月倾诉闺阁幽怨。
  这是一个月满西楼的静谧之夜。“月明人倚楼”,夜不成眠的女词人李清照伫立西楼,推窗望月,想象着大雁飞回时,、丈夫赵明诚或许会托雁传书,带来平安的信息。在《一剪梅》中,这一情境以一个倒装名推出:“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词人的闺阁之思也是人间一种美好的情感。“月满”而人不“圆”,反衬出词人内心的一种,幽怨。
  十、淮扬冷月:姜白石以冷月烘托劫后荒凉。
  《扬州慢》:“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月,本无所谓冷热。月之“冷”是客观物象作用于词人心灵的感觉,冷月、清音、凄情,构成了一种清远空灵的境界,词人以灵动之笔写出了扬州城昔盛今衰的黍离之悲。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悬挂在中国古典诗坛上空的月亮是多情的。她是一种前景,一种气氛,更是一种文化符号,一种情感煤介,一种审美意趣。她的空明、澄澈、高洁的品性,她的暗示、隐喻、象征等作用,令无数诗人倾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