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实践哲学与教育——全国教育哲学专业委员会第十六届学术年会综述
2012年10月27—28日,全国教育哲学专业委员会第十六届学术年会在首都师范大学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300余名学者出席了本次年会。与会学者围绕“实践、实践哲学与教育”这一主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
一、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
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问题是我国教育理论界的经典问题。在本次学术年会上,学者们对此问题展开深入讨论,呈现出三种代表性的学术主张。
其一,理论与实践,或者说,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这种“并提”是一种虚假的二元对立。有学者指出,理论只是实践的条件之一,理论不应该处在与实践对立的位置。实践者的实践除了理论条件之外,还具备信心、勇气、经验、制度许可等诸多条件。因此,实践相对于理论,或者说,教育实践相对于教育理论,更是综合性的、统摄性的。把实践的一个要素(理论)与之并称,或许误导了我们的思想。因此,在今后的研究,我们有必要开展对理论与实践的话语分析,了解不同话语体系的理论概念与实践概念,以此清晰我们的思想边界。
其二,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关键是建设“桥梁”。有学者认为,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不仅是教育学的问题,也不仅是中国的问题,国外的社会科学也同样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所以,如果能解决理论与实践的“桥梁”问题,就能解决脱节问题。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就是指中间环节,或者称之为“中观性理论”。它大致包括三方面:课程教学研究、学生发展研究、课堂生活研究。鉴于教育实践的特质,中观性理论不是一个按照通常研究路径获得的理论,而是由研究者和行动者通过一种合作而共同建构的。
其三,从教育的实践逻辑视角重新审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有学者指出,理论为实践服务,这是理论的属性,也是其存在的合法性基础。教育理论对教育实践的指导作用是间接的、迂回的、螺旋式的,是通过变革实践者的价值观念,增强实践者的实践智慧,从而增强实践者的反思能力而实现的。教育实践是滋生教育理论的环境和土壤。理论在实践中不断进行调试与修正,连接理论与实践关系的始终是行动者个体的体验。因此,教育学要关注教师的实践逻辑。
二、实践哲学与教育哲学
哲学是教育的一般原理,因此,教育哲学研究始终坚守从哲学的研究成果中获取必要的学理支持。与会学者围绕“实践哲学”、“教育哲学的实践”、“教育实践”等关键词展开对话,形成了三种代表性观点。
其一,教育哲学的实践以终极善为目的。有学者认为,从实践哲学的规范性意义看,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终极性的,是自足、独立、完备的目的,实现这种目的的教育是决定我们的人性品质和生活福祉的根本实践。如果教育没有追求终极目的,或者教育仅仅把某些工具性目标作为终极目的,那么,教育就放弃了它应当追求的根本目的,这种教育就不是实践,它根本就不是教育。所以,教育实践是把美好、高贵、正当等价值给予现实的教育,使得现实的教育得以完善,并带来人性和精神的变革。教育是追求人性优秀、灵魂卓越的最真的实践。
其二,教育哲学作为实践哲学,其核心概念即教育性。有学者认为,教育哲学作为一种实践哲学是得到普遍认可的。但是,人类的实践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实践哲学有不同的特质,当用实践哲学的若干理论或主张关注教育实践的时候,我们有必要进行适当的转换或改造,或赋予其新的规定性。这个新的规定性就是教育性。
其三,从“面向实践的教育”转向“面向教育的实践”。有学者指出,我们过去常从实践哲学来看教育哲学,教育学的发展有必要实现一种转向,即确立探究实践的教育立场、教育眼光和教育尺度,探寻人类实践的教育逻辑和教育基础,完成实践的教育转向,重建基于教育实践的实践哲学,寻找实践论哲学发展的教育方向和教育学方向,进而建构教育学历史本体论。
三、实践哲学与教师教育
近十几年来,教师教育改革已经成为各师范院校关注的焦点,本次会议上,与会学者围绕实践哲学与教师教育展开的讨论成为本次年会的又一个亮点。
其一,走向实践哲学的教师教育研究。有学者将实践哲学作为教师教育理论建构的重要依据,指出基于当代实践哲学的立场,人在世界当中生活才对世界的万事万物有所觉察和体验。人的认识来自人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对世界和生活直接的觉察和意识到。教育的意义则在于,人可以通过教育使没有经历的人获得关于它的体验。素质教育主要是由学校通过课程实现的素质养成,通过基础教育课程使人类的历史文化传统进入儿童意识的形成,构成他们在学校中有意义的学习生活,使他们有文化地知觉、体验世界和生活。教师之教,就是把所有这一切直接地形成儿童的意识。教师之教的执行状态就是让每堂课实至名归,让每个问题不再成为问题,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让每个第一反应都正确。
其二,重新反思教师的经验与常识。有学者认为,教育常识是教师对教育的一种习惯性理解,是教师之间口耳相传的习俗意义上的教育观点,教育常识在日常生活范围内是值得尊敬的,但是一旦超出其适用范围,就会遭遇到“惊人的变故”。教育经验是教师在教育实践中获得的从事教育活动的有效知识、技能以及情感和情绪体验,它是教师个体对教育活动的常识性理解。教师要超越教育经验层次上的教育常识,就要提升自身的思维品质,尤其是要培养反思和批判的意识与能力。
与会学者一致认为,本次学术会议的召开非常具有针对性与前沿性。学者们借助此次会议,通过广泛交流与深度对话,不仅澄清了一些学术概念的困扰,同时也加强了他们对“实践、实践哲学与教育”这一主题的进一步思考与关注。
- 【发布时间】2012/10/29